本篇文章2947字,读完约7分钟

作为吸收海纳百川、精华、最熟悉、吸收外来新鲜事物的大城市,上海近代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同步进行,新学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传入、吸收、应用的中转站。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打开上海市档案馆的尘封资料,看到近百年前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在音乐、体育、服装等方面一次打开风气的前沿,不禁感叹没有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就没有上海市的近代光辉。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本期访问者

庄志龄

长期从事上海市历史和上海档案文献的研究。 现为《上海档案史料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

推荐的目录

《解放前的上海学校》上海文史资料选集第五十九集

《已故大学》第二届

《大学往事》陈远编、谢泳等著

《上海近代教育史( 1843-19490陈科美主编)

现代体育起源于校园

现代奥运会诞生于1896年。 上海圣约翰书院(后来的圣约翰大学)于1890年已经举办了第一届学校田径运动会。 第一届世界杯鸣笛前正好28年,上海有学校之间的足球对抗赛。 篮球、棒球、橄榄球、网球,这些运动于19世纪末在西方诞生不久就引进了国内……“近代运动最初在校园里扎根,从学校走向社会,最终普及到各个阶层”。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庄志龄告诉记者。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从古代流传到中国的补习班式教育几乎没有体育的概念。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各界开始反省。 其中包括教育界,引进了西方教育系统,而且西方的竞技体育也被带到了学校。 圣约翰书院是上海最早开展现代竞技体育的学校,其最早开设的体育项目是田径。 庄志龄说,由于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深受美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从一开始就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体育活动。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宣怀创立的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的前身)也使用了包括重视体育在内的整套西方教育系统。 1902年,圣约翰书院和南洋公学举行了第一场足球比赛,热烈的比赛吸引了周围的村民来观看。 人们出于好奇注视着这场奇怪的比赛,以宽容的心情接受了这项新鲜的活动。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女子学校也不落后,1902年蔡元培创立的爱国女学根据季节教各种各样的舞蹈,组织学生参加球类运动和田径比赛,举办了校内运动会。

在体育比赛中,各学校形成了自己体育专业的特长,如圣约翰大学和交通大学的足球、复旦大学的排球、篮球、光华大学的田径、大夏大学的羽毛球、暨南大学的篮球等,表现得通俗 体育在校园扎根后迅速进入社会。 各种球类比赛都成为上海青年的热心运动,考验意志的田径项目如马拉松、竞走等都从上海走向全国。 在上海的推动下,体育成为了聚集国民精神的工具。 就像青年毛泽东说的,“想要文明的精神,首先从野蛮的身体开始。 如果做野蛮的身体,文明的精神就随之而来。 ’”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流行歌曲》在校园里演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持续唱了很长时间,成为了当时的经典《流行歌曲》。 这个“离别”当时是新式学校的教授的“学堂乐歌”,被广泛演唱。 在《学堂乐歌》中,上海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庄志龄说,音乐教育最初是从教会学校引进中国的,教会学校通常只有圣歌队和稍微简单的乐器教育,没有“唱歌课”。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西式的“学堂乐歌”开始登上大厅,成为学校教育课程之一。 但是,你刚开这门课,教学生唱什么? 大家手里没有乐谱,心里更没意思。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1903年,上海人沈叔逵(沈心工)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设了歌唱课。 他是把简谱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为了便于记忆,把“1,2,3,4,5,6,7”读成“看梅花扫雪”,独特高雅,小学生容易唱歌,很受欢迎。 沈叔逵也成了中国最早的音乐老师。 沈叔逵写了很多通俗的《学堂乐歌》,名声远去后,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到上海学习,附属于南洋公学求谱,回去后陆续开设歌唱课,校园歌声响彻神州。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1905年,李叔同创办了《音乐小杂志》,自己开始创作音乐歌曲,采用为学生歌曲。 上海各大学的中小学也相继开始创作校歌,曲谱、歌词千差万别,但主旋律充满爱国思想,富有时代精神,令人振奋。 社会上有名的作曲家也想谱写学校的校歌。 例如,贺绿汀正在为上海女子中学校歌作曲。 浦东最早的市立中学洋泾中学至今仍在演唱20世纪30年代陈歌辛作曲的校歌《红日模东方》。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学校,校园歌曲丰富多彩,学校不仅有校歌,班里也有班歌,还有“班歌”。 中西女学校有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歌咏形式,即毕业告别歌。 各毕业生在参加毕业告别会前,手牵手去校园各主要建筑前唱告别歌,最后去大礼堂朗诵告别词后,再唱一次级歌,向全校师生告别。 然后全校师生唱毕业赞歌,用赞美和祝福向毕业生们告别。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随着《学堂乐歌》的迅速发展,各种乐理知识和西方乐器演奏法通过学校向社会扩散,大众集体歌的形式确立,迅速发展,一点点《学堂乐歌》成为最早的“流行歌”,形成了整个社会传递现代音乐文化的高潮。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时装表演”在校园里展开

现在,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近代学校的男生制服是黑色立领的“学生服”,有时戴着“船帽”,女生在朴素的“上蓝下黑”上戴着白色袜子,从上海市档案馆开始,以前的大学中学制服就那么统一了。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中国的学校最初没有统一的服装规定,穿着制服进出校园是纯粹的外来规则。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工业局的西童学校沿袭了英式教育方法,学生需要穿着统一制服上学。 上海的其他学校也开始模仿,制作制服要求学生统一穿着。 辛亥革命后,流行了与中山装相似的“学生服”。 这种军队便服迅速发展起来的制服,风格简单,实用的袋子贴,有显眼的大按钮,立式领子,简洁精神,成为学校制服的首选。 但是,通常中国学生喜欢以前传下来的服装,舒适,自由,价格便宜,所以中国学生平时还穿着布衣服装,男性穿长衫,女性穿旗袍。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但是,制服在学校只不过是新生的最爱,穿着新的笔直的制服,有助于提高健康帅气的自信。 高年级学生长期练习成为“老油条”,不想被制服束缚,除了规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穿着长衫,轻松舒适。 但是校园里西装革履也不少。 每个周末,西装都熨好,鞋子擦得锃亮,头发光滑,打扮得很浪漫。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在流行女性眼里,制服更不显眼了。 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各种各样的时尚潮流层出不穷,富裕的女性们,追逐流行的校花很多。 中西女学校的学生平时必须穿制服,但在学校的新生欢迎派对和节日上,督促大家展示自己的风采,各种服装都像“时装表演”一样华丽。 条件是通常的女大学生以朴素大方为主流,分别是长布旗袍、拉链鞋、短耳朵头发、她们的永久影像。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其实,当时的教育部门也想统一全市的制服。 庄志龄告诉记者,1934年当时上海市教育局颁布过《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制服统一方法》,规定秋季新学期入学时,全市中小学生必须穿统一的学生制服入学。 新制服的形式是,男性是简便的中山装,春天秋装的颜色是灰色,夏装是黄色,女性春天的秋装是蓝色长袍,夏天是白衬衫的黑裙子。 学生制服所需的拉萨布料由指定的国货制造商供应。 从档案馆的照片来看,当时统一的制服格式和现在电影剧中的旧制服很相似。 但是,新制服标准颁布后,在推进中受到了不少抵制,学生家长认为现在的学杂费已经很高了,增加服装费真的不堪重负。 有些学校作为“本校现有制服”进行抵抗,最终在全市不到三分之一的学校实施了新的制服制度,但最终没能统一学生制服。

【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原标题:看梅花扫雪,风气不是师)

标题:【要闻】独览梅花扫腊雪 但开风气不为师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