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3字,读完约4分钟

鄂尔多斯伊斯兰堡4月7日电信:缅怀故人的传承精神——中巴友谊公路见证公路建设二代奋斗史

鄂尔多斯记者刘天

“中巴友谊公路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公路建设员流血修建的。 ”。 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6日在接受鄂尔多斯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

在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托东郊的丹沃尔村,有中国烈士陵园,88名中国援助巴路队员睡觉。 4月4日,38名应援者和烈士的亲属首次集体到达烈士陵园,为清明节前沉睡在异乡的亲属和朋友扫墓。

李春田当时援助了巴路建设技术人员,这次祭扫活动让他再次访问了家乡。 “没有变化的是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到处都是热情的握手和兴奋的拥抱”李春田对记者说:“有变化的是现在的道路比当时建设时好多了。”

1974年,20多岁的张春祥来到巴基斯坦,成为喀喇昆仑公路建设司令部的翻译。 当时的施工条件现在不太能想象,最困难的施工地点是用绳子绑住队员的腰,一个拿着铁吧,另一个用锤子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开孔爆破。

喀喇昆仑公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跨境国际公路,横跨地区的地质状况极高,经常发生雪崩、泥石流、塌方、塌方等地质灾害。 纷繁的地质状况和简陋的防护措施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当时,在应援巴路队当电影放映员的田念胜告诉记者,晚上放映电影回到营地时,灯光有时会吓到山上的动物。 受惊的动物一跑,碎石就从高处滚下来,吼叫着汽车。 “如果这些碎石击中人,后果难以想象”。 他想起了1976年10月的大塌方夺去了25条年轻的生命。

1966年中巴双方开始协商,通过这两国之间唯一的陆路通道于1978年开通,12年间,工程高峰期有2.2万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斗,700多名中巴年轻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春祥目击过从山上掉下来的人,也见过载着几十名施工者的车进入山谷。 他背着伤员,也背着乘务员的遗体。 “事故发生后,中方兄弟帮助巴方朋友,巴方忙于救中方兄弟。 那个场面是最动人的! ”。

2006年,中巴两国决定扩张这条友谊之路。 2008年,南至雷科特桥,北至中巴边境红其拉甫口岸扩建项目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项目全长335公里,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企业实施。 中国路桥的前身是中国交通部的援助外事务所,当时参加组织实施了建设喀喇昆仑公路的项目。

中国路桥驻巴基斯坦事务所的李植淮社长告诉记者,当时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很粗通,路面不平坦,道路终于可以容纳车辆的会车。 “改建的道路已经是标准的沥青道路,两车道都没有问题。 本来需要14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7个小时。 ”。

与4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施工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春祥说:“当时,清理和运输被炸毁的碎石是一轮手推车,有些地方只能拖着肩膀搬运,没有大型机器。 ”。

“现在大型挖掘机和盾构机可以直接进入项目。 ”。 李植淮说。

虽然建设设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巴基斯坦北部的地质条件依然给工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010年,通过项目中段的洪扎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崩塌的一半山截断了山下的河流,形成了20公里以上长的堰塞湖。

贫困没能阻止中国道路建设者。 2012年,堰塞湖改线段项目开始——新建5条全长7公里的隧道,架设4条桥梁,铺设14公里的路面处理堰塞湖的课题。 2013年11月,除了变更线段以外,喀喇昆仑公路的扩建工程一期全部完成。 2015年9月,堰塞湖改线工程也通过了检查。

现在,中国的公路桥正在建设喀喇昆仑公路二期(从赫维利扬到节拍段)项目。 这是中巴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的核心道路,是贯通巴基斯坦南北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植淮说,当代中国道路建设者不怕困难,勇敢地学习了前不久的老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的精神,这种教育和感染的年轻道路建设者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从前辈的优秀以前就流传下来了。

张春祥说,现在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计划是沿着当时的喀喇昆仑公路展开的。 根据走廊的长期计划,中巴双方要通过这种经济纽带,使两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兄弟友谊升华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标题:“通讯:缅怀故人 传承精神——中巴友谊公路见证两代筑路人奋斗史”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