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德国之声广播网站1月22日刊登了德国中国作家著名媒体人张丹红的《八卦德国:月子文化差异》一文,记述了中德两国关于“坐月子”的话题讨论,分析了两国文化差异,文案如下

对中国女性来说,月子是她人生中最受关注和保护的美好时光,但在德国,月子这个词渐渐被忘记了。

德国人一个月不通风,不洗发水,不下床,至少我不太能想象我这一代中国女人生完孩子后会面对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母亲是她们的母亲这样对待的,所以会严格一些。

我第一次在德国怀孕时,有过天高皇帝很远,不需要坐月子的幻想,结果发现是幻想。 妈妈在电话里说:“你三十多岁了,风险很大,我得走了。 ”。 我只能说:“如果你想见我,我不会停止的。”

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我分娩的第二天爆发了。 妈妈来医院看我,第一件事是把窗户关好。 但是进来的护士很快打开了窗户。 我对母亲笑着说:“德国人是‘新鲜空疯狂’,你赢不了他们。” 然后下床洗澡,湿头发回到了窗户开着的房间——所有的月子禁忌都被打破了,写在妈妈的脸上。

幸好出院后,我们很快“停战”了。 这是为了母亲的宽容。 她意识到月子在德国的不现实,集中精力做饭,做家务,不再参与我的行为,也讨论了中国月子的习俗。 据她说,月子里的女性身体虚弱,容易受寒,不观察就为未来的疾病埋下种子。 我反驳她:和不卫生一样对身体有害。 这个时候妈妈总是这么说。 前辈的经验总是没错。

这是大约20年前的事了,在这期间,中国和德国的月子文化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掀起了月子热潮,各种月子中心、月子会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里,陈规陋习被抛弃,年轻妈妈可以洗头,但需要用姜水或特制中药洗水。 护理人员给宝宝洗澡,防止尿湿,在妈妈的牛奶不畅的情况下提供咨询。 全套月子服务的费用约为10万元人民币。 想享受自家四壁温暖的人也可以去月嫂拜访。 有基础婴儿饮食和护理知识的女性胜任这项工作,报酬可达8000元至1万元。 月嫂的工作其实可以在所有妈妈下有意识地做。 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妈妈不敢自己实践的。 高薪雇月嫂的动机是:一生一次必须尝尝女王的味道。 结果,月子前和月子后的生活足够痛苦。

在中国,月子文化日新月异,“月子”一词正在从德语中消失。 年轻的妈妈如果幸运的话,孩子的奶奶可能会来家里帮几天忙。 女政治家和超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生育就像感冒一样,一周后恢复正常。 以前流传下来的助产士职业濒临灭绝,这似乎是立法者的目的:自由职业的助产士每年必须支付6000欧元以上的责任保险费。 十年前,这笔费用只有今天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这两个月子文化差异这么大? 对中国人来说,生孩子是启典的地义。 两个家族实现这个梦想的女性是英雄,得到熊猫般的宠爱。 在德国,生育对女性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挫折,对年轻家庭来说意味着经济负担。 换句话说,谁想要孩子,谁自己辛苦吃。 在这样的冲突中,母亲必须尽快恢复自己的工作和在家庭中的作用。

在我自己的心目中,生育是女性最好的经验。 如果有一天助产士在德国消失了,我答应给女儿们当她们的全职月嫂,没有禁忌也没有报酬。

资料:母婴家庭保健师在上海月子会护理宝宝。 鄂尔多斯记者褗鑫摄

标题:“中德“月子文化”差异:中国女人当“女王” 德国生育像感冒”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