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68字,读完约20分钟

年1月12日凌晨,“冰点”被告知,李佩去世,生于1917年,很快就100岁了。

一个巨大的偶然,一年前的1月12日,《冰点》正在做专题报道《乱流不卷的先生》的最后一次编纂。 本文介绍的有李佩( 1月13日发表)、“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的夫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授。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很多人对这篇专题报道印象深刻。 “只有牙齿和胃,还在顽强地工作着。 她的胃里曾经有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那时做饭不好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这条布满皱纹的眼睛,我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中国百年的起伏。 现在,没有什么能让这位百岁老人大喜过望。 ”。

我们的采访对象说:“100年间,我们看到的书中的大人物,不仅是李佩看到的,还一起生活、工作过。 她看过很多东西。 钱和年龄对她来说都只是数字。 连孤独都不怕的人,还怕死吗?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对这样的老人,我们总是“急救式采访”。 你认识那样的人吗? 请留言。

“连孤独都不怕的人,会害怕死亡吗? ’今天,我将重温这篇冰点以下的专题报道。 李佩先生,再见

第93期湍流卷不掉的老师

本报记者从玉华那里获悉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灯光”、“年轻老人”。 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所以她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学生。 81岁时,她创立了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今年,共举办了600多次。 她邀请的主讲人也是所有行业的“名优”,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励用宁、饶毅等名家,都登上过这个大讲坛。 唯一的女儿郭芹生病去世了。 当时没有人看到将近80岁的她流泪。 几天后,她像往常一样,带着收录机去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的大脑“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比以前大了。 她每月付保姆三次工资。 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很难看,“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条腿是一张有点歪的灰色布沙发,忍受了60年不同年代大佬各种体积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是那个沙发上的客人。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但是,有时人多得很,不管管多少官员,都得坐在小匈牙利。

她跑过地球的一半。 现在她背上的骆驼像尺子一样,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蜷缩在朝南的书房沙发上,困了就依偎着电暖气打个盹,即使是三伏天,她也很冷。 前几天,看到一个年轻人骑自行车撞到中关村的一位老科学家,她还很生气,跟在后面。 现在她连站在阳台上向朋友挥手的力气都没有了。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只有牙齿和胃,还在顽强地工作着。 她的胃里曾经有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但那时做饭不好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 现在,她还是像年轻时在美国一样,喜欢大蒜味的面包,用自己的牙齿慢慢地刷。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布满皱纹的这双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还有中国百年的起伏。 现在,没有什么能让这位百岁老人大喜过望。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习计算机,近80岁给博士生上课。 晚年的她花了10多年的时间,开设了比央视“百家讲坛”更早、规格更高的“中关村大讲坛”600多个。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人数不清楚。 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甚至学术圈,只要从香港给她带东西,举起“中关村的李佩”,她就能收到。 对她的“邮递员”之多、水平之高感到惊讶。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披着长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他谁”评为在这条路上,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妇人“院士不如院士”。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被称为“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灯”、“年轻的老人”。

“生活是永恒的沉重努力”

这个100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自己一样,有着一点年头和悠久的历史。

中关村科源社区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首届254名院系委员中32人,23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中8人集中居住。 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曾住在这里。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目前,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品牌,“科”字只有“斗”字,旧楼走廊贴着“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子里堆满了垃圾。 这里不是“中国最聪明的头脑凝聚地”,而是借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随便开门,打出“王淦昌”的头吗? 贝时璋? 郭永怀? 从没听说过。”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中关村的房价都快10万元一平方米了。 在不远的led大屏幕上闪烁着最新的高科技产品广告。

李佩60年不变的房子,就像中关村的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有一位着名的郭永怀。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由钱学森邀请。 钱学森在1956年多次写信给郭永怀。 “请来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 我们为你准备了你的“办公室”。 在朝南的二楼房间里,用浅绿色的窗帘,往外一看就是松树排。 ”。 “把你的名字“编”到科学院管理处,自然是来力学所的,快来,快来!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外事工作。 直到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二天,郭永怀和朋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意识到了什么?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枚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做了实验前的准备。 12月4日,在实验中发现重要线索后,他当天晚上匆忙乘飞机回兰州。 5日上午6点左右,在西郊机场着陆时坠毁。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当时飞机上有十几架,只有一架幸存下来。 飞机开始剧烈摇晃时,他说:“公文包! 他回忆说:“我听到了喊叫的身体。 我不记得之后的事件了。

发现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拥抱着,当人们辛苦地将他们分开时,两具尸体的胸部没有损伤秘密的公文包。 最后,确定这两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几门身体听不懂的湍流学课程,但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力学所的同事说,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冷静,几乎一言不发。 那天晚上李佩完全醒着。 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偶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压抑得令人痛心。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间谍,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坐在长椅上。 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坐在李佩身边,说安慰的话,需要很大的勇气。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郭永怀离开22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什么时候,楼下的人经常听到李佩女儿郭芹用钢琴演奏《红灯记》里李铁梅的唱段,“我爸爸意志坚强,像松柏一样站在天上……”

随后,李佩将郭永怀的骨灰从等级森严的八宝山烈士公墓中取出,埋葬在中科院力学所内的郭永怀雕塑下。 然后,李佩将一起牺牲的警卫员牟方东的部分骨灰也放置在雕塑下。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小牟太年轻了。 很遗憾。 因为和他在一起,所以牺牲了。 ”李佩说。

郭永怀离开不到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去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考核和劳动改造。 政治的紊流一次把她们卷进了漩涡。

此后几十年来,李佩几乎没有提过“郭先生之死”,谁也说不清楚,她受到了怎样的痛苦? 只是,她有时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去世了。 当时没有人看到将近八旬的李佩流泪。 老人默默地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洋娃娃。 几天后,她像往常一样,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带着收录机去上英语课,但声音沙哑。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生活是永恒的沉重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了李佩。

女儿郭芹最后见到了住在楼下的作家边东子,用真诚的眼神说:“写我爸爸吧。” 边东子后来写了《中关村特楼的故事》,“即使功勋深厚,为什么能写出和她了不起的父亲一样了不起的母亲?”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直到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向23名科学家颁发了“两颗弹一颗星”的勋章。 郭永怀是23“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李佩回家后,女儿郭芹的朋友们来她家看《那大块钱》。 奖牌直径8厘米,纯金铸造99.8 %,重515克——。 感叹“确实很重很可怕”。

4年后,李佩托是去合肥的朋友,把这块奖牌放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赠给了中国科技大学。 校长朱清时打开箱子的时候,非常感动。

▲郭永怀雕刻

“捐赠是捐赠,需要什么样的仪式?”

“在李佩眼里,什么都扔不掉。

几年前,在一个普通的夏天下午,李佩陪同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一起去银行,向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各捐赠了60万美元。 没有解决水费账单之类的仪式。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捐赠是捐赠,需要什么样的仪式? ”。 奶奶对李伟格说。

现在,李佩先生客厅的茶还是60年前回国时的陪伴。

我捐赠了年轻时从美国带回来的手提电脑、电风扇和小冰箱。 郭永怀离开后,桌子、书、音乐唱片、捐赠了。 李佩一辈子教的英语教案,捐赠了。 汶川大地震,拯救昆曲,为了智障幼儿园,她都捐了钱。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一位后辈说起她对待名利的样子时,似乎居里夫人把最高额度的英镑收在书签上,随便给孩子玩诺奖奖牌。

直到前年,郭永怀104岁生日时,李佩和自己一起掏出几十年的藏品,捐赠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采用的纪念章、精美的计算尺、浪琴怀表、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的遗物——。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现在这些东西保存在力学所的304个房间里,深茶色的门上写着“郭永怀副所长室”。 旁边的“钱学森所长事务所”。 正如钱学森所说,从办公室往外看,是一排很大的绿色松树。 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抽出时间,送了李佩人生中的许多礼物。

文革结束后,她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60岁了。 她建设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科,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自己写,每次上课,都带着大油印教材发给学生。 这些教材至今仍在使用。

她进行了英语教学改革,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部长russel campbell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她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语书。 所有毕业生的论文都答辩了,她要求学生做整个英语的陈述。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许多学生回忆说,虽然李佩从来没有大声训斥过学生,但有着“笑容的严厉”,她把最淘气的学生放在第一排,这无形的压力让她梦见英语。

现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英语系主任彭工眼里,让同事拿点心的李佩给了他决断力,是“人情味的决断力”。

钱和年龄对她来说都只是数字

经历过这种风波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有很多擦边的事情。 其中有些人在“抬起头”做。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李佩向学生介绍了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方法,并鼓励大家申请自费留学。

文革刚结束,人才不足。 李佩找到右派和被关进监狱的英语人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事实证明,她的眼睛是正确的。 她请出山“右派”许孟雄是邓小平1979年1月访问美国时的英语文件关口。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还与李政道一起推进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为止,美国76所优秀大学共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当时没有托福、格瑞考试,李佩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选了学生。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1987年,李佩退休了。 她说她乐意坐公共汽车就免费了。

但是,她没有一天辞职,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持续到80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家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 现在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站着。 这是向李佩学习的,“小李70多岁的时候没有在讲台上给博士生上过几个小时的课。 也没有倚着讲台站着的姿势”。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他说他一生中见过很多好老师,“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先生”。 李先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学”,是人格的完整性。 如果教育者只是教授知识的话,那只不过是“从小硬盘变成了大硬盘”。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在马石庄眼里,李先生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她在北京大学念书,北平沦陷后,从天津乘船去香港,辗转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 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学习。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过巴黎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 她和郭永怀抛弃了美国三楼的小洋房,回国上船时把车送给了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他们这一代回国的是什么? 她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都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够完全理解的。 ”。 马石家庄说。

在多年的相处中,他觉得这位老太太很平静,从不慌张紧张,也从不有点懒散。 “一个身体走出战火,经历无数政治运动,走过大半个地球,失去中年丈夫、老年女性,还有什么‘让她无法平静’、‘不安静’的事吗?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100年间,我们看到的书中的大人物李佩不仅看到过,还一起生活、工作过。 她看过很多东西。 钱和年龄对她来说都只是数字。 连孤独都不怕的人,还怕死吗?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据马石家庄称,老人从未向学校谈过个人的事。

有一次,老奶奶给马石家庄打电话,说“有个人的事拜托学校了”。 马石庄心怦怦直跳,小李从没开口过啊。

原来,李先生住的大楼后面有一间锁了很久,没人用的平房。 李佩希望把钥匙交给学校。 她想给附近的老人收拾读报的地方。

最近,上海大学的博导戴世强带来了苏州豆腐干,顾淑林带来了大凉山苦荞麦米,李佩给卢鼎厚教授月饼,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像小孩子一样分享美食,交流如何采用微信。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只是,李佩越来越健忘了。 一个半小时内,她七次提醒戴世强回上海买瑞典出口的药。 离开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她在照顾保姆。

“李先生一生中都在某个地方发生过私人的事情! ’马石家庄感慨良多。

他不喜欢用“玫瑰”这个词来形容李佩先生。 “太轻了,太花哨了。 小李是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的人”。

一位老朋友也认为“玫瑰”太轻了。 她说李佩有很大的气场,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周围的东西。

毕业后,马石家庄选了老师。 他说,这个选择受李佩的影响,“从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是这个社会的精神基因”。

探索“钱学森之问”

李佩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开始。

81岁时,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今年,每周举办一次,共600多次,200多人的大会堂坐满了。

她邀请的主讲人也是所有行业的“名优”。 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励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铉、饶毅等名家都爬过这个大讲坛。

大讲坛文案也五花八门:农村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天体演化、昆虫、爱斯基摩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总统选举、天津大鼓等。

“只有李佩能带动各行各业最好的本领。 ”。 有人在感慨。

举办论坛是极其琐碎的工作。 演讲者的信息表达以及从主题到时间明确为止,往返可能需要打几十次电话。 明确了主题。 她带着年轻朋友在中关村到处贴海报。 她说不要贴得太快,也不要贴在风口上,以免被风刮跑。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请这些大人物讲课,都是免费的。 有一次,她邀请甘子铉士说:“老甘啊,我没有给你学费。 最多给你一束花”。 甘院士说:“你们的活动经费有限。 也免除花吧。 ”。 后来花也是李佩自己买的。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等到94岁那年,李佩真的“忙得动不了”,所以关闭了大型论坛。 在力学所的办公室,每周三与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学生们举行小研讨会,“除了寒暑假,平时都在风雨中”。 这样的讲坛至今仍在继续。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在讨论求解“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道路时,也有人回顾说,三位白发老人并排坐在一起。 北大的陈耀松教授首先说“必须依赖民主主义”,接着郑哲敏院士说“需要自由”。 之后,李佩慢慢地说:“为了能进行争论。” 这个场景在别人眼里很棒,很棒。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和她的老朋友李政道也在探讨这个问题。 李政道只说用“答”字不太合适,就用了“钱学森问”来寻求答案。 李政道说,学习最重要的是问:“要创新,就要学问,只学答案,不学。”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喜欢音乐,年轻时编成《白雪公主》,饰演小人的李佩也经常和李政道谈论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春节,李政道用木炭画老虎,画狗,用压岁钱送她。 他们俩承认:“艺术和科学是硬币的两面,追求深刻的性、普遍性、永恒性和意义。”

当然,李佩也有生气的时候。 在自家客厅里,坐在对面的是什么样的大人物?

她反对大学的扩大招生。 她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 她向坐在她家沙发上的大学副校长摇摇头,她反对人民大学物理、化学学院的运营,反对清华大学医学院的运营。 她反对“北大必须筛选1/3副教授,改革无法进行”的悲观论调。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主张教育不热闹。 “必须一动不动地坐着,不能热闹”。 以前经常从郭永怀厚厚的大嘴里冒出这句话,他开口说话时,总是笑容从嘴里扩散到整个脸上。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她90多岁的时候,组织了20多个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研究用英语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森文集(中文版)》。 外国人,李佩经常说钱学森,而郭永怀很少提。 别人都说李先生太“慷慨”了。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李佩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熊卫民/摄影

“我一点也不孤独,脑子里有很多事情”

她会得到很多荣誉。 几十年间,无数协会想让这位能量巨大的老奶奶当会长,她拒绝了。 她唯一得到的是长寿老人等奖牌。

因为客人很多,所以小李家客厅的角落里放着很多长椅。 孩子来看她,八卦地说:“你爱郭永怀吗? ”。 “郭先生是个很真实的人,不会说谎。 郭先生脾气好,像钱学森先生一样易怒。 ”。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摆在舞台“向天空求爱”上,有一次,李佩去看剧,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人们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那就像在演别人的故事一样。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这些年轻演员拜访过李佩。 一位演员说,郭先生生前最后一本书,看到郭先生的自画像时,郭先生已经不是那尊遥远的雕像了。 他开始理解李佩先生的台词:“我等你,你不回来我就不老。”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但是“不老”的李佩确实老了,她的背越来越弯,一开始是个小锐角,后来立场越来越大。

曾经在学生眼里“穿一周衣服都无所谓”,耀翁之年出门一点头发也不乱,必须戴夹子的爱美李佩,已经不在意很多了。

她躺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满是灰尘,钢琴好几年没响了。 她忘了墙上的画是和郭永怀坠入爱河的康奈尔大学。 记忆有点中断。

几年前,有人问她什么是美。 她说:“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 现在,她说:“能做点什么很美! ”坦率地说。

很少有人对她说“孤独”这个词,老人说“我一点也不孤独,脑子里有很多事情”。

“与其说她忙,不如说她忘了”马石家庄的评价。

她也过了理想的年龄。 “我没有崇高的理想,过高的理想我做不到。 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 她淡淡地说。

相反,她哀叹说:“小事也做不了。” 看到中关村车里的水马龙,骑自行车的人猛撞,撞到了老院士、老科学家,她想阻止骑自行车的人,但“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尽管力量减弱了,她还是试图对抗巨大的推土机。

寸土寸金的中关村,13、14、15号楼也面临着拆迁的命运。 李佩先生和钱三强先生何泽慧院士等通过各种途径呼吁保护这些建筑物。 年,北京市政协通过动议,要求将中关村“特楼”建成科学文化保护区。 中关村的居民们说:“多亏了这两位老奶奶!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何慧院士几乎成了李佩先生唯一的老邻居。 院子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钱学森离开的时候,李佩还可以去送别,直到钱学森太太、她的好朋友蒋英去世的消息传来,她已经无力送她最后一段路,让李伟格代表她去花圈。 年向老朋友张劲夫发送了悼词,享年101岁。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泽慧曾多次来到家里,对坐在小马萨上的温家宝说。 “住在这里,哪儿也不去。 除非去八宝山”。

李佩也对别人说:“现在除了去力学所外,我在家,哪儿也不去。”

现在,“内心强大到可以经受任何湍流”的李佩似乎越来越粘人了。 有朋友来看她,她像个孩子一样,请保姆做好吃的。 离开的时候,她总是在窗边看朋友一步三回头走远,变小了一点。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摘下助听器,李佩的世界越来越安静了。 似乎也没有多少年轻人想听她的牢骚,但是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进入13号楼李佩家的人都很珍惜访问的时间,记住这个家的细节,大家多年后都明白这个家是博物馆。

本版:周欣宇

 

标题:““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