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9字,读完约4分钟

从“不争论”到“不折腾”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9-04-13 [打印] [关闭] ■由“不争论”到“不折腾”既体现着我们党在认知社会稳定机制方面的质变,并且也体现着我们党保持社会稳定战术的进步。

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需要以政治稳定的局面为基础。 但是,怎样才能保持稳定呢? 从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看,一是实践中“不争”,二是实践中“不耍”。 “不讨论”是邓小平先生最初提出的。 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不争论,是我的发明。 不讨论是为了争取时间。 争论多而杂,浪费时间,什么也做不了。 不要争论,大胆尝试,大胆冒进。 农村改革也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必须如此。 ”。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 邓小平的这句话已经充分说明了“不争论”的理由,所以没有必要说明。 那么,他所说的“不讨论”的对象是什么呢? 在《南方谈话》中没有说,实际上,改革之初的实践(比如搞承包制,比如鼓励个体经营,比如搞特区,比如引进外资……)还没有上升到新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 诉诸实践,让事实说话。 这是在四个基本基础上,在重复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大胆冒进”——“不争论”的重要性。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不争论”,是因为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实践说明了一个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之所以不需要“争论”,也是因为徒劳的空孔的争论无法将实践进行一半,只能延缓改革实践的进程。 当然,改革开放过程中涉及的体制和机制等问题应该同时讨论。 因为只有通过科学的讨论,才能在这些问题上形成共识,指导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 但是,讨论不同于特定意义上的“争论”,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讨论是以和谐的方式进行的,是前进中的探索和交流,特定意义上的“争论”是以“戴帽子”压倒对方,实际上是阶级斗争思维的继续。 所以不能把“不讨论”和不允许讨论等同起来。 “折腾”是北方方言,不特别找工作,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2008年12月18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为了保证“到我们党成立10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 这样,提高了我们党“不折腾”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战术高度,并且从思想层面的战术上升到了实践层面的战术。 “不折腾”是什么呢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是不搞阶级斗争,不搞群众运动。 因为,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首要矛盾,而且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一切矛盾都以法律的形式处理,不需要进行群众运动。 否则将影响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落实,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当前,“不折腾”是“专心建设,谋求快速发展”,认识远大目标,坚持不懈,“不折腾”是科学民主的决定,“问人民政治,问人民需要” “不折腾”就是以大局为重,保持高度稳定,“不走老路,不走邪路”。 “不折腾”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不折腾”并不是说不允许任何群众活动,群众活动也是必须要做的。 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一个个地动员群众,把最大多数群众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成功。 这里说的“活动”和过去做的特定意义上的“运动”也有根本的不同:运动的本质是革命,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无序性,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进行的活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规手段。 由此可见,从“不争论”到“不折腾”,体现了我们党认知社会稳定机制的质变,体现了我们党维护社会稳定战术的进步。 我们只要牢牢把握这两个相关的战术不动摇,我们一定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 / h// h// h /

标题:“从“不争论”到“不折腾””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