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70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并不缺捐钱的人,关键是钱如何用 本报记者 庄庆鸿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10-1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与中国富豪的“巴比盛宴”已于9月29日晚举行,这场传说中的“捐款鸿门宴”短暂的光环和神秘过后,真正留下的是给中国公益事业提出的大问号。近一个月来引起的媒体讨论、社会思考,已远远超出了富豪们的饭桌。

对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我国倡导社会创新和新公益理念的着名公益慈善机构友成公司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 “长时间炒作的是中国富豪有人捐钱,但实际上中国现在不缺钱。 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捐了那么多钱之后,怎么花呢? 怎么用? ”王平说。 “目前,许多募捐没有达到捐助者利益的最大化” “巴比宴”从塔尖上看,这是中国民间财富高速凝聚形成的巨大金字塔。 这些财富从塔尖流向公益行业。 根据2008年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快速发展论坛发布的《2008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快速发展报告》,中国民间慈善的资金规模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超过了老牌公募基金会“老大哥”。 截至2008年底,民政部登记的39家非公募基金,平均原始资金规模达到3905万元。 82家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原始资金为1666万元,不到前者的一半。 业界认为,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烦恼是许多富人从事慈善工作,很少运营可靠、成熟的非政府组织。 这也是对“巴比慈善晚宴”的一大疑问。 对此,王平说:“2004年以来,我国有非公募基金,快速发展时间还非常短,还不成熟。 所以我很理解“在中国办慈善晚宴的条件不成熟”的看法。 我们公司正在捐款,准备捐款,但我不知道该捐给哪里。 ”。 除了公益机构的效率、可信度受到诟病外,社会公众一直对“公益捐赠是否从以前就有流传”抱有疑问。 王平说,现在许多慈善捐赠还没有达到捐赠人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单纯交2000元,人就会失去活性和尊严,工作能力衰退,原地等下一个2000元,可能就会变成‘等、靠、求’。 其次,自上而下的“施舍”也给捐助者贴上了“弱势地位”的标签,反而有可能引起仇富等心理。 ”。 “这至少证明了简单的捐赠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必要重新审视公益目标的定位和手段机制的创新。 我们要使被捐赠人独立成长,形成公益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不能单纯的弥补散财、漏洞。 ”。 “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等待公益机构慢慢成长。 整个社会需要行动。 ”。 王平说:“据此,友成提出了‘新公益’的理念。” “新公益”不再是“捐赠”和“救助” 王平认为,现阶段的“新公益”至少应该包括七个方面:倡导新理念、开拓新行业、发现新动力、发展新平台。 首先是“提倡新理念”。 典型的例子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他开创了向贫困的低收入者提供小额贷款的模式。 他的银行依赖“联保贷款”模式,在贷款人没有提供抵押品的情况下,最高记录到98%的平均还款率。 “尤努斯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大多数穷人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改变了对穷人看问题的方式和立场,赋予了他们自己的自信和能力。 ”。 王平说:“尤努斯本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社会公司的房子是如何通过金融家的手段处理社会问题的。” “友成提出的三个理念是,强调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并行性,强调天人合一的系统快速发展和减贫做法,强调爱的传播是永恒的慈善主题。 ”。 在谈到“开拓新行业”时,王平解释说,开拓新行业不仅包括公益行业的扩大,还包括在救济、教育等以前公益行业创新型的开展事业中。 “比如以前的救援、政府高度有组织,但民间参与是被动的、无序的。 目前,友成基金会救灾准备管理中心在汶川地震、玉树震后救灾中确立了物流渠道,建立了系统的现场救援准备和灾后重建 今年夏天,友成基金会刚刚在上海举办了“新公益嘉年华”。 “让公司家看看他们不安的草根公益组织,实际上只要有多少创造力、可信度,就能推动公司家的热情捐赠。 我们建立的平台是努力填补上游慈善家、下游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差距。 ”。 王平如说。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和研究社会公司的基金会,友成公司家扶贫基金会率先支持“社会公司家技能培训”项目在中国的试点和宣传,继试点阶段后,于2009年投入100万元,设立“友成社会创新奖”,鼓励创新 获得友成“优秀社会公司奖”最高奖金额度的高向军,长期在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开展扶贫小额贷款项目,多年来建立了组织服务体系制度、服务品种,帮助农村中低收入农户有尊严地快速发展 另一获奖者崔涛设计了残疾人就业项目“偶像服装重新设计和重新销售”。 他完全利用了残疾人的优势,技术强,普通人流动性小,同时集中于工作优势,使他们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而不是通过“捐赠”或“救助”参与社会就业。 “社会公司家兼具公司家创新精神、社会公益精神,我们重视的是这种领导者个人在中国的影响很大。 ”。 王平说。 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也“摸着石头过河” 不直接向穷人捐钱,培养、援助新一代年轻公益人的趋势已成为中国慈善界的新风。 同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南都公益基金,今年发起了青年投身公益的扶持项目“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向全国各地募集“20~40岁两年以上的准备投身公益实践和公益事业的年轻人”,连续3年每年10万人。 事实上,近年来,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公益领域,但在我国公益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他们很快面临困境,他们在开始公益事业时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且,面对巨大的公益诉求和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他们往往无力,从事的领域得不到亲友和社会的认同。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机构还是首要资助项目,很少有比较公益者个人成长的计划。 “如果没有这些支持,这些年轻人在公益道路上会变得困难,很难快速发展。 ”。 银杏项目的负责人说。 与任何招聘不同,该项目的考核条件不是专业行业、学历、身体状况等因素。 让申请的年轻人说明“有信念”、“使命感强,大体上有责任感,喜欢默默工作”、“有潜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认为,“新公益”的理念是现代社会成熟的象征。 “建立以承担社会责任为首要目标的公司,在探索的道路上,友成并不孤独。 范小建说:“包括我和我在内,很多人都支持着他们。” 王平说:“创新从来就需要勇于承担风险,特别是社会创新为社会进步承担了谁的责任和魄力? 就好像当年中国开设经济特区后,通过实验和试验,摸着石头找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一样。 今天,我们在社会行业的快速发展中,也需要社会快速发展的特区和实验吗? ”。 “我们从事的不仅仅是公益事业,实际上是社会实验,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跨境合作的社会创新实验室,成为‘新公益’的探险家、倡导者、催化剂、合作者,推动中国社会创新的快速发展。” 王平说。 / h// h// h /

标题:“中国并不缺捐钱的人,关键是钱如何用”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