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7字,读完约4分钟

资料来源:新闻网中的蓝舆论监督室-朱立雅王帝

一则旧消息再次引起万千读者的关注。

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八个年头,当晚22时46分左右,财经网发布了“汶川地震652亿捐款8成未公开政府账户501亿”的文案,在舆论场引发热议。

文案文章围绕巨额捐款去向和支出明细的问题,提出了充分的数据证明和提问。 从腾讯转载信息后继续受到关注,截至5月13日14时,腾讯信息下的一文评论数达到77344条。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文案指出,“根据民政局的资料,地震后半年内,全国共捐款512汶川地震灾区762.14亿元,其中捐款652亿元,是1996年至2007年全国收到的救灾捐款共计(累计557亿元,其中捐款420亿元)。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文案是8年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国胜小组教授关于“汶川地震善款流向”的研究报告指出,这近8成的地震捐款有可能转入政府财政账户。 根据可调查的资料,四川省政府发表的捐款支出证明只是总捐款额的一半。 媒体最新报道是在4年前,当时的魏宏副省长对此表示,对没有确定捐款采用方向的人,首要用于学校和医院机构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相关问题。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被质疑的不仅仅是政府机关。 全国红十字系统也收到了大量捐款,捐款的去向证明上不仅没有记载只有4段,也没有记载捐款的支出明细。

除了官方捐赠平台外,稍微非正式一点的捐赠平台也是汶川地震捐赠资金的募集和管理主体。 如壹基金,截至当年7月已筹集到8000万元以上的款项。 但是,目前这笔钱并未全部支付给震后重建计划。 淘宝网、腾讯网也动员顾客参加了募捐,但大部分捐赠支出不仅没有得到详细证明,而且多个捐赠来源也无法验证。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虽然事实真伪尚未得到确认,但网上舆论已经先行。

中青民意调查室抽样分析了1000条网民评论(部分言论涉及多个观点),显示有7成以上的读者当时参与了捐赠。 超过三成的读者对慈善行为不信任。 @果:我觉得这都是愤怒,我那一年辛苦在工厂工作,还捐钱一百,一个月一天加班900元,后悔,不知道钱的去向,还不如给自己留一顿好吃的饭。 要求尽快查明捐款去向,公布细则的发言占16%。 有些读者感谢当初没有捐款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创伤。 除此之外,个别网民表示“你知道”。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其实,那几年偶尔听到过汶川地震的捐款去向。 政府不动声色,2009年1月,四川省财政厅、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中,接手该省向社会捐赠资金的录用情况,通过网络、平面媒体向社会公开,项目明细并公布于此,公示方向等 年2月发表第二次公示后,没有任何证明。 但是,迄今为止公布的金额仅为总数的一半,这一“不完整”的结果隐含着“重新过帐”的风险。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中青舆论分析师认为,事实是,面对社会质疑和受公众监督的事件,如果不及时、完美地应对质疑,只能采取“冷解决”的方法,希望从公共角度进行转移,蕴含着更大的风险。 迄今为止的疫苗情况,这次捐款的情况也一样。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被提问的人沉默不语,只能看作是“心虚”的表现。 众口钲金,时间一长,假货也会被误认为是真的。 在这个舆论中,信息报道只能说是片面之词,但为什么能发表近10万人的评论呢? 如果知道就好了,这也说明了有选择地无视,“诱惑”舆论不关心某些问题,希望适得其反。 只有问题的处理、公开,才能真正“诱惑”舆论,使之走上正轨。

“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现在,很多人的心情就像读者《痛苦的兔子》说的那样,“捐赠的钱,我不介意。 我关心的是被质疑耳聋的态度,他们真的应该成为公众健忘吗? ”。

一旦变成鸵鸟,就无法执行。

标题:“网友追问:八年前的汶川地震捐款如何用的?”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