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17字,读完约27分钟

1993年在长江葛洲坝附近发现的长江白鲛。 回答者的提供图

以鲣鱼为主题的邮票。

2003年1月,险起伟教授参与了长江白鲛的救援工作。 回答者的提供图

长江新螺段白鹏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船解体现场,渔夫夏天明星盯着悬挂的渔船(拍摄于2019年12月25日)。 濮阳信息港记者肖艺9/摄

浏览提要

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灭绝了,是新年的坏消息。 必须关注它,防止它的命运降临到其他物种身上。 人类最后一次看到白鲛是在2003年,跟踪白鲛,找到产卵场,想开展人工繁殖,但最终失去了。 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但没有再出现,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别了,长江白鲟”

------------------------------------------------------------- -------------------------------------------------------------

年到了,长江白鲛却没有等。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整体环境科学》( 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上发表的论文称,这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的长江白鲛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结论其实落后了10多年。 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鲛的灭绝时间必须在2005-年之间。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尚未宣布长江鲣鱼灭绝,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被列为“极其危险”的水平。

然而,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险起伟告诉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灭绝结论尚未正式公布,但iucn的判断已于2019年9月完成,“是否发表,不影响科学结论”。 自1996年以来,他一直是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鲣鱼专家组的成员。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是长江中的“活化石”。 这种体型巨大的远古鱼类,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亿5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游过白垩纪,在恐龙的大灭绝中生存了下来。 游泳于不朽的《诗经》、中国民谣和传说中,还提到了周朝的祭祀礼。 但是,在公元20世纪,面对改造人类自然的能力,被大坝挡住,被洞变细的渔网挡住,最终在21世纪的头十年停止了游动。

“别了,长江白鲟”

最后鲣鱼扭动尾巴,溅起小水花,沉入茫茫长江

喝同一河水的话,和白鹏海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种”相比,长江白鲛并不那么有名。 灭绝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与白鲛感慨“初见永别”。

研究了长江珍稀动物的险起伟教授半辈子,只看了10多次长江白鲛。

过去,鲣鱼在长江流域很常见。 根据起伟队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前后,鲣鱼的年渔获量约为25吨。 人们捕获的鲣鱼体长2~3米,体重约150公斤。 当时鲣鱼不是保护动物,多在捕鱼后食用。 1983年,白鲛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珍稀野生动物,并被禁止捕鱼。

“别了,长江白鲟”

长江滔滔流水,矗立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鲛横行,被称为“水中虎”。 巨大的、体色深灰或浅灰,有长长的鼻子,游泳很快,吃其他鱼,一口就能吞下七八斤草鱼。

“别了,长江白鲟”

不过,危起伟表示,1981年至2003年期间,除20世纪81年代初期在长江口见过大量鲟鱼外,中国总共只有210次大牌长江鲟鱼的准确目击记录。

在险起伟眼中,白鲛是非常可爱的有生命力的生物。 但是,他第一次和白鲛见面是在尸体上。 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头撞伤的白鲛被渔民打捞上岸。 死因不明,危险起伟推测这条鲣鱼很可能是撞到船或水库上受伤的。

“别了,长江白鲟”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鲛是在2003年1月,一条长3米多的白鲛撞到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渔夫大网上,拖着船进入江心激流,差点打翻渔船。

当时报道此事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钟倩说,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后,当时农业部紧急将药品从北京运输到成都。

从全世界的鱼类科学家那里收到了大量对危险的电子邮件表示关心。

被误捕时,那条鲣鱼有8厘米长的伤口,但水流湍急,未能获救,乘飞机将鲣鱼移到水势平缓的地方,等待专家的到来。 为了保证鲣鱼有活水呼吸,渔夫们用脸盆和盆地一起给鲣鱼浇水,捞到左舷,继续了几公里的水路。

“别了,长江白鲟”

当晚,在网箱里安顿下来的白鲛开始“翻肚皮”,还在赶路的险要起伟打电话指导,必须人工帮助白鲛的扶正身体,才能保证正常呼吸。 在场的6名渔夫听后,跳进腊月的冰冷的河里,帮助鲣鱼恢复正常一晚上,鳃的张力恢复正常,重新开始进食。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长3.35米、重150公斤、25岁的雌白鲛,体内已有数十万个卵。 他决定与救护小组立即缝合伤口,尽快将其标识放流,实施跟踪。 他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迎接组员的家人到宜宾新年,鱼要游泳,船到哪里都要跟着。

“别了,长江白鲟”

为了更好地跟踪鲣鱼,他们与当地水利部门协调,迫使沿途的挖砂船停止工作。

此前,2002年12月,险起伟在南京遇到鲣鱼,但人工养殖29天后,鲣鱼撞到池塘管道,意外死亡。 这次,他不敢再冒险了。

按照计划,通过跟踪这条鲣鱼,研究人员可以找到洄游产卵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鲣鱼,进而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延续。 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用这种方法大量繁殖,成为少数大型水族馆能看到的生物。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向记者回忆说,刚回到长江时,白鲛看起来很兴奋,很快就开始逆流而上。 这意味着身体状况恢复得很好。 然后,在河的两侧来回走,把跟踪船的人弄得晕船,突然游到了上游。 “在灵性上,仿佛知道有人在跟踪自己”。

“别了,长江白鲟”

那是无聊但幸福的时间。 船上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看不到白鲛在哪里,但身体的声纳装置会定期回复信号。 船上的监视设备发出“嘟嘟”的有规律的声音,这个声音很放心。 这意味着鲣鱼在数百米以内。

“别了,长江白鲟”

当时,科研资金不足,听说危起伟每次都是在误捕后临时赶到的。 研究小组没有自己的科考船,采用了渔业部门提供的小游艇。 长江上游水流湍急,多处直径数十米的大漩涡,也有数不清的暗礁。

“别了,长江白鲟”

追踪的第四天,2003年1月30日清晨,白鲛突然加速逆流,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 那天雾很大,追踪船不小心搁浅,差点船死伤。 第二天除夕,商店停业,两天后购买螺旋桨,修好船后,找不到白鲛的信号。

“别了,长江白鲟”

在迄今为止的跟踪中,也有因丢失或丢失而恢复的情况。 因此,人们以为还能发现。 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险起伟和同事反复搜索长江,一无所获。

回顾当时的情况,钟倩说:“那时大家都很有信心,以为这个事件可以做好。 我不知道这次离别是永恒的。”

她提供的录像记录了此前鲣鱼留下的最后一段视频。 2003年1月27日,大家用白色帆布担架将鲣鱼轻轻抬到水中,鲣鱼扭动尾巴,拍下小小的水花,沉入茫茫长江。

“别了,长江白鲟”

从此再也没见过长江白鲛的可靠记录。

最大的遗憾:到了有条件人工繁殖的年代,鲣鱼消失了

即使再有一次机会,危险起伟说他有繁殖白鲛的能力,很遗憾“巧克力让无米煮饭变得困难”。

人工饲养没能留住鲣鱼是他一生的遗憾。 目前,人类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人工繁殖鲟鱼。 但是,2003年以来,长江白鲛再次出现。

他的学生张辉,是《整体环境科学》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2004年读研究生,没有目睹过活着的长江白鲛。

在濒危物种保护行业,没有几个关于鲣鱼的复制品。 起伟告诉记者,他们是研究这种中国长江特有鱼类的几乎唯一团队,“很多人想研究它,但连样本都没有”。

“别了,长江白鲟”

这对师生都很遗憾。 他们认为长江白鲛保护太晚了,拯救白鲛的关键时刻是在1993年以前,即其功能性灭绝(指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繁殖的能力基本丧失——记者注)以前。 最晚到2005年,也就是预计的灭绝时期。

“别了,长江白鲟”

危起伟表示,1993年以前,学术界没有对鲟鱼的生存状况进行过判断,多次向中外学者感叹:“当时的经济条件、精力有限,专注于中华鲟鱼的判断。”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要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9年公布,鲟鱼在1996年之前未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1990年和1994年的判断结果均为轻度“危险”。

“别了,长江白鲟”

长江白鲛的实质性救援工作,如检测水声、在产卵场捕捉的尝试、人工生殖技术的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以后展开的。 现在好像已经晚了。

在钟谦的印象中,很多人在2003年的信息后,知道了长江白鲛这个物种。 扬子江白鲛与白鳟不同,有明星动物“淇”,由中外科学者开展共同科学试验进行检索。 与中华鲟、长江鲛不同,有人工繁殖的机会。

“别了,长江白鲟”

与长江白鲛有相似命运的是鰤鱼和四川白甲鱼等生物,也没有被iucn判断过。 鲣鱼之前,同样是长江特有的物种金乌贼·河豚和垂涎三尺的“长江三生”之首,“憎恨其多刺”的鲫鱼有可能在功能上灭绝了。

“别了,长江白鲟”

根据联合国2019年5月发表的报告,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地球上约800万种动植物中,约有八分之一面临灭绝的风险。 保守估计,地球上平均每天有75种物种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鲟鱼已存在1亿5千万年以上,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的极少数古代鱼类,在人类物种进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至少有五个“兄弟”,其中四个从距今3400万年前灭绝到7500万年前,剩下的一个是鲣鱼科的另一个鲣鱼,现在住在北美的密西西比河。

“别了,长江白鲟”

从长鼻子开始被称为“匙吻”。 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鲣鱼眼睛小,视力差,长柄如勺子的鼻子里塞满了密密麻麻如梅的皮肤感受器,可以像扫描仪一样感知水压、水流、水中微弱的低电压变化。

“别了,长江白鲟”

张辉告诉记者,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很可能打破生态系统本来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

该小组在论文中说:“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失去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大型代表物种,是可悲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两千多年前,《诗经》中有长江白鲛的记载。 “……鲫鱼里有鲕、鲫鱼。 享受祭祀,撮合景福。 ”“鲂”是鲣鱼的古称,用来祭祀祖先,永远延长福利。 《礼记》描绘的是周天子在春天祭祀宗庙的场面,“天子驾舟,向睡庙推荐鲕”。

“别了,长江白鲟”

四川渔民之间有句俗语:“千斤腊月是万斤大象,黄排不像样”。 “腊子”“黄排”分别指中华鲟和胭脂鱼,现为濒危物种,“大象”为长鼻子的长江白鲛。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白鲛达到了万斤。 中国近代生物学第一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秉志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南京捕获了体长7.5米、体重908公斤的白鲛。

“别了,长江白鲟”

现在,长江白鲛和这些,或远或近的记述一样,已经成为记忆。

除了鲣鱼之外,长江还有很多濒临危机的生物。

作为洄游鱼类,长江白鲛有着写在基因上的本能:性成熟后,白鲛们每年清明节前后沿长江逆流而上,在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 鲣鱼孵化后,再次集体流落。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的妊娠卵量很大。 20世纪70年代前后,约25吨的年渔获量没有严重打击鲣鱼的生存。 但是,长江出现了新的水库,失去了平衡。 iucn的研究表明,水库是全球近五分之一淡水鱼灭绝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说:“我们承认水库发电和防洪有很大的效果,但也不能否定对生态的影响。”

大型水库和水库的存在也改变了水文条件。 张辉告诉记者,鱼类产卵经常需要特定的水温条件。 为此,从年到年,三峡水库开展了12次比较4人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规划试验,释放人工洪峰,保证河水温度达到产卵。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不是渔业,是对食物来源的打击。 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长江中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这意味着它是长江食物链的顶端,作为吃其他鱼的鲣鱼,很可能活活饿死。

“别了,长江白鲟”

近20年来,长江实施了季节性禁渔,但对鱼类数量的恢复效果不明显。 电鱼等非法捕鱼手段经常被禁止,渔夫设置的“绝望网”无法穿透到小指。 根据渔业部门的调查,长江最常见的4条鱼的繁殖数量减少了约90%。 如果不行动,长江可能很快就没有鱼了。 河豚和中华鲟等生物也将面临食物短缺的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另外,长江频繁的航运、沿岸采砂工作和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也影响了鲣鱼的生存环境。

起伟说白鲛灭绝已经不可逆转,保护其他极其危险的物种是当务之急。 “我们可以人工繁殖中华鲟,但不能自然繁殖的物种,还是物种? 长江中无法自然繁殖,放流更多,长江和近海对中华鲟来说不过是个大池塘。 ”。

“别了,长江白鲟”

这几年,险起伟和他的同行为了长江这些岌岌可危的生灵奔走。 他和老师、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学者多年来呼吁和推动长江全面休渔,“这是最大、最有效的措施”。

“别了,长江白鲟”

从年1月1日午夜开始,长江要点水域将逐步禁渔。 据农业农村消息,从2021年1月1日午夜开始,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将暂时实施10年的多年禁捕。 起伟相信,一些鱼类将得到两三代的恢复,比较有效地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化下降危机。

“别了,长江白鲟”

在险起伟眼中,今天和过去是“完全不同的长江”。 为此,他提出了修复河湖连通,拆除小型水电站,建设适合水生生物繁殖的“曲折高低低的水域”的方法。 不是顺利的、适合船航行的航线。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灭绝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逐年对长江流域进行的全面科学考察。 上次进行这样全面的科学试验,还是40多年前。 起伟及其团队建议,应该将这种综合考察制度化,定期进行。

“别了,长江白鲟”

灭绝是沉重的话。 谁也不知道地球上最后一条长江白鲛是如何度过孤独一生的。 虽然希望渺茫,但张辉希望达到6300公里,在落差约5400米的长江某水域下,在他们没有探测到的暗礁后面,还剩下几条白鲛。

“别了,长江白鲟”

张辉说:“就像象牙喙啄木鸟一样,一度被认为灭绝了,但在灭绝60年后再次被发现。”张辉说:“从感情上讲,我希望我的研究结果发生意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嘉兴源:中国青年报

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灭绝了,是新年的坏消息。 必须关注它,防止它的命运降临到其他物种身上。 人类最后一次看到白鲛是在2003年,跟踪白鲛,找到产卵场,想开展人工繁殖,但最终失去了。 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但没有再出现,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别了,长江白鲟”

------------------------------------------------------------- -------------------------------------------------------------

年到了,长江白鲛却没有等。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整体环境科学》( 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上发表的论文称,这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的长江白鲛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结论其实落后了10多年。 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鲛的灭绝时间必须在2005-年之间。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尚未宣布长江鲣鱼灭绝,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被列为“极其危险”的水平。

然而,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险起伟告诉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灭绝结论尚未正式公布,但iucn的判断已于2019年9月完成,“是否发表,不影响科学结论”。 自1996年以来,他一直是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鲣鱼专家组的成员。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是长江中的“活化石”。 这种体型巨大的远古鱼类,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亿5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游过白垩纪,在恐龙的大灭绝中生存了下来。 游泳于不朽的《诗经》、中国民谣和传说中,还提到了周朝的祭祀礼。 但是,在公元20世纪,面对改造人类自然的能力,被大坝挡住,被洞变细的渔网挡住,最终在21世纪的头十年停止了游动。

“别了,长江白鲟”

最后鲣鱼扭动尾巴,溅起小水花,沉入茫茫长江

喝同一河水的话,和白鹏海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种”相比,长江白鲛并不那么有名。 灭绝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与白鲛感慨“初见永别”。

研究了长江珍稀动物的险起伟教授半辈子,只看了十多次长江白鲛。

过去,鲣鱼在长江流域很常见。 根据起伟队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前后,鲣鱼的年渔获量约为25吨。 人们捕获的鲣鱼体长2~3米,体重约150公斤。 当时鲣鱼不是保护动物,多在捕鱼后食用。 1983年,白鲛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珍稀野生动物,并被禁止捕鱼。

“别了,长江白鲟”

长江滔滔流水,矗立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鲛横行,被称为“水中虎”。 巨大的、体色深灰或浅灰,有长长的鼻子,游泳很快,吃其他鱼,一口就能吞下七八斤草鱼。

“别了,长江白鲟”

不过,危起伟表示,1981年至2003年期间,除20世纪81年代初期在长江口见过大量鲟鱼外,中国总共只有210次大牌长江鲟鱼的准确目击记录。

在险起伟眼中,白鲛是非常可爱的有生命力的生物。 但是,他第一次和白鲛见面是在尸体上。 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头撞伤的白鲛被渔民打捞上岸。 死因不明,危险起伟推测这条鲣鱼很可能是撞到船或水库上受伤的。

“别了,长江白鲟”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鲛是在2003年1月,一条长3米多的白鲛撞到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渔夫大网上,拖着船进入江心激流,差点打翻渔船。

当时报道此事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钟倩说,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后,当时农业部紧急将药品从北京运输到成都。

从全世界的鱼类科学家那里收到了大量对危险的电子邮件表示关心。

被误捕时,那条鲣鱼有8厘米长的伤口,但水流湍急,未能获救,乘飞机将鲣鱼移到水势平缓的地方,等待专家的到来。 为了保证鲣鱼有活水呼吸,渔夫们用脸盆和盆地一起给鲣鱼浇水,捞到左舷,继续了几公里的水路。

“别了,长江白鲟”

当晚,在网箱里安顿下来的白鲛开始“翻肚皮”,还在赶路的险要起伟打电话指导,必须人工帮助白鲛的扶正身体,才能保证正常呼吸。 在场的6名渔夫听后,跳进腊月的冰冷的河里,帮助鲣鱼恢复正常一晚上,鳃的张力恢复正常,重新开始进食。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长3.35米、重150公斤、25岁的雌白鲛,体内已有数十万个卵。 他决定与救护小组立即缝合伤口,尽快将其标识放流,实施跟踪。 他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迎接组员的家人到宜宾新年,鱼要游泳,船到哪里都要跟着。

“别了,长江白鲟”

为了更好地跟踪鲣鱼,他们与当地水利部门协调,迫使沿途的挖砂船停止工作。

此前,2002年12月,险起伟在南京遇到鲣鱼,但人工养殖29天后,鲣鱼撞到池塘管道,意外死亡。 这次,他不敢再冒险了。

按照计划,通过跟踪这条鲣鱼,研究人员可以找到洄游产卵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鲣鱼,进而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延续。 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用这种方法大量繁殖,成为少数大型水族馆能看到的生物。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向记者回忆说,刚回到长江时,白鲛看起来很兴奋,很快就开始逆流而上。 这意味着身体状况恢复得很好。 然后,在河的两侧来回走,把跟踪船的人弄得晕船,突然游到了上游。 “在灵性上,仿佛知道有人在跟踪自己”。

“别了,长江白鲟”

那是无聊但幸福的时间。 船上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看不到白鲛在哪里,但身体的声纳装置会定期回复信号。 船上的监视设备发出“嘟嘟”的有规律的声音,这个声音很放心。 这意味着鲣鱼在数百米以内。

“别了,长江白鲟”

当时科研资金不足,听说险起伟每次都是在误捕发生后临时赶到的。 研究小组没有自己的科考船,采用了渔业部门提供的小游艇。 长江上游水流湍急,多处直径数十米的大漩涡,也有数不清的暗礁。

“别了,长江白鲟”

追踪的第四天,2003年1月30日清晨,白鲛突然加速逆流,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 那天雾很大,追踪船不小心搁浅,差点船死伤。 第二天除夕,商店停业,两天后购买螺旋桨,修好船后,找不到白鲛的信号。

“别了,长江白鲟”

在迄今为止的跟踪中,也有因丢失或丢失而恢复的情况。 因此,人们以为还能发现。 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险起伟和同事反复搜索长江,一无所获。

回顾当时的情况,钟倩说:“那时大家都很有信心,以为这个事件可以做好。 我不知道这次离别是永恒的。”

她提供的录像记录了此前鲣鱼留下的最后一段视频。 2003年1月27日,大家用白色帆布担架将鲣鱼轻轻抬到水中,鲣鱼扭动尾巴,拍下小小的水花,沉入茫茫长江。

“别了,长江白鲟”

从此再也没见过长江白鲛的可靠记录。

最大的遗憾:到了有条件人工繁殖的年代,鲣鱼消失了

即使再有一次机会,危险起伟说他有繁殖白鲛的能力,很遗憾“巧克力让无米煮饭变得困难”。

人工饲养没能留住鲣鱼是他一生的遗憾。 目前,人类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人工繁殖鲟鱼。 但是,2003年以来,长江白鲛再次出现。

他的学生张辉,是《整体环境科学》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2004年读研究生,没有目睹过活着的长江白鲛。

在濒危物种保护行业,没有几个关于鲣鱼的复制品。 起伟告诉记者,他们是研究这种中国长江特有鱼类的几乎唯一团队,“很多人想研究它,但连样本都没有”。

“别了,长江白鲟”

这对师生都很遗憾。 他们认为长江白鲛保护太晚了,拯救白鲛的关键时刻是在1993年以前,即其功能性灭绝(指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繁殖的能力基本丧失——记者注)以前。 最晚到2005年,也就是预计的灭绝时期。

“别了,长江白鲟”

危起伟表示,1993年以前,学术界没有对鲟鱼的生存状况进行过判断,多次向中外学者感叹:“当时的经济条件、精力有限,专注于中华鲟鱼的判断。”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要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9年公布,鲟鱼在1996年之前未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1990年和1994年的判断结果均为轻度“危险”。

“别了,长江白鲟”

长江白鲛的实质性救援工作,如检测水声、在产卵场捕捉的尝试、人工生殖技术的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以后展开的。 现在好像已经晚了。

在钟谦的印象中,很多人在2003年的信息后,知道了长江白鲛这个物种。 扬子江白鲛与白鳟不同,有明星动物“淇”,由中外科学者开展共同科学试验进行检索。 与中华鲟、长江鲛不同,有人工繁殖的机会。

“别了,长江白鲟”

与长江白鲛有相似命运的是鰤鱼和四川白甲鱼等生物,也没有被iucn判断过。 鲣鱼之前,同样是长江特有的物种金乌贼·河豚和垂涎三尺的“长江三生”之首,“憎恨其多刺”的鲫鱼有可能在功能上灭绝了。

“别了,长江白鲟”

根据联合国2019年5月发表的报告,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地球上约800万种动植物中,约有八分之一面临灭绝的风险。 保守估计,地球上平均每天有75种物种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鲟鱼已存在1亿5千万年以上,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的极少数古代鱼类,在人类物种进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至少有五个“兄弟”,其中四个从距今3400万年前灭绝到7500万年前,剩下的一个是鲣鱼科的另一个鲣鱼,现在住在北美的密西西比河。

“别了,长江白鲟”

从长鼻子开始被称为“匙吻”。 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鲣鱼眼睛小,视力差,长柄如勺子的鼻子里塞满了密密麻麻如梅的皮肤感受器,可以像扫描仪一样感知水压、水流、水中微弱的低电压变化。

“别了,长江白鲟”

张辉告诉记者,长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很可能打破生态系统本来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

该小组在论文中说:“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失去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大型代表物种,是可悲的、无法挽回的损失。”

两千多年前,《诗经》中有长江白鲛的记载。 “……鲫鱼里有鲕、鲫鱼。 享受祭祀,撮合景福。 ”“鲂”是鲣鱼的古称,用来祭祀祖先,永远延长福利。 《礼记》描绘的是周天子在春天祭祀宗庙的场面,“天子驾舟,向睡庙推荐鲕”。

“别了,长江白鲟”

四川渔民之间有句俗语:“千斤腊月是万斤大象,黄排不像样”。 “腊子”“黄排”分别指中华鲟和胭脂鱼,现为濒危物种,“大象”为长鼻子的长江白鲛。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白鲛达到了万斤。 中国近代生物学第一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秉志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南京捕获了体长7.5米、体重908公斤的白鲛。

“别了,长江白鲟”

现在,长江白鲛和这些,或远或近的记述一样,已经成为记忆。

除了鲣鱼之外,长江还有很多濒临危机的生物。

作为洄游鱼类,长江白鲛有着写在基因上的本能:性成熟后,白鲛们每年清明节前后沿长江逆流而上,在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 鲣鱼孵化后,再次集体流落。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的妊娠卵量很大。 20世纪70年代前后,约25吨的年渔获量没有严重打击鲣鱼的生存。 但是,长江出现了新的水库,失去了平衡。 iucn的研究表明,水库是全球近五分之一淡水鱼灭绝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别了,长江白鲟”

起伟说:“我们承认水库发电和防洪有很大的效果,但也不能否定对生态的影响。”

大型水库和水库的存在也改变了水文条件。 张辉告诉记者,鱼类产卵经常需要特定的水温条件。 为此,从年到年,三峡水库开展了12次比较4人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规划试验,释放人工洪峰,保证河水温度达到产卵。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不是渔业,是对食物来源的打击。 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长江中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这意味着它是长江食物链的顶端,作为吃其他鱼的鲣鱼,很可能活活饿死。

“别了,长江白鲟”

近20年来,长江实施了季节性禁渔,但对鱼类数量的恢复效果不明显。 电鱼等非法捕鱼手段经常被禁止,渔夫设置的“绝望网”无法穿透到小指。 根据渔业部门的调查,长江最常见的4条鱼的繁殖数量减少了约90%。 如果不行动,长江可能很快就没有鱼了。 河豚和中华鲟等生物也将面临食物短缺的灭绝。

“别了,长江白鲟”

另外,长江频繁的航运、沿岸采砂工作和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也影响了鲣鱼的生存环境。

起伟说白鲛灭绝已经不可逆转,保护其他极其危险的物种是当务之急。 “我们可以人工繁殖中华鲟,但不能自然繁殖的物种,还是物种? 长江中无法自然繁殖,放流更多,长江和近海对中华鲟来说不过是个大池塘。 ”。

“别了,长江白鲟”

这几年,险起伟和他的同行为了长江这些岌岌可危的生灵奔走。 他和老师、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学者多年来呼吁和推动长江全面休渔,“这是最大、最有效的措施”。

“别了,长江白鲟”

从年1月1日午夜开始,长江要点水域将逐步禁渔。 据农业农村消息,从2021年1月1日午夜开始,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将暂时实施10年的多年禁捕。 起伟相信,一些鱼类将得到两三代的恢复,比较有效地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化下降危机。

“别了,长江白鲟”

在险起伟眼中,今天和过去是“完全不同的长江”。 为此,他提出了修复河湖连通,拆除小型水电站,建设适合水生生物繁殖的“曲折高低低的水域”的方法。 不是顺利的、适合船航行的航线。

“别了,长江白鲟”

鲣鱼灭绝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逐年对长江流域进行的全面科学考察。 上次进行这样全面的科学试验,还是40多年前。 起伟及其团队建议,应该将这种综合考察制度化,定期进行。

“别了,长江白鲟”

灭绝是沉重的话。 谁也不知道地球上最后一条长江白鲛是如何度过孤独一生的。 虽然希望渺茫,但张辉希望达到6300公里,在落差约5400米的长江某水域下,在他们没有探测到的暗礁后面,还剩下几条白鲛。

“别了,长江白鲟”

张辉说:“就像象牙喙啄木鸟一样,一度被认为灭绝了,但在灭绝60年后再次被发现。”张辉说:“从感情上讲,我希望我的研究结果发生意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嘉兴

标题:“别了,长江白鲟”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