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2字,读完约7分钟

丧家狗与男一号 ——孔子形象的戏剧性变化 ■张丰乾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02-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孔子越来越“牛”了,连电影界也按捺不住。“无需穿越宇宙就能找到爱”——这是新片《孔子》的一句推广语,面对诸多质疑,该片导演表示,电影承载不了太多思想——是电影太无能,还是思想太高深?千姿百态的“孔子”,究竟哪一个更可靠,哪一个更可爱,哪一个更可敬,抑或,哪一个更可笑……

在世界精神领袖中,孔子身后的遭遇可能是最戏剧性的。 先秦时期,在《庄子》等道家着作中,《孔子》常常是被恳切教导的对象,但墨家、法家对孔子有着严厉的批判。 在汉代以后的历史中,从被敬礼的至圣先师,到受到一切侮辱的历史罪人,其差距之大令人瞠目。 不仅是中国人,西方传教士为了传基督教都说孔子是没有宗教角度的哲学家。 西方哲学家认为孔子只有一点伦理教条,缺乏哲学理论。 在利益驱动的市场意识下,电视、电影、网络等“多媒体”的孔子成为迎合观众口味的“男一号”也是不可接受的。 其实,在孔子而且是当代的“局外人”看来,孔子的栖息更是游走在四方,如同“丧家之犬”。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60岁时在郑国与弟子失散,成为“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国人对孔子的高足子贡说。 “东门有人,其颧骨如瑶,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仍不及下文禹三寸。 ”。 尧和皐陶是儒家推崇的圣王,子产是比孔子稍早的贤者。 这个郑国人孔子的额头、脖子、肩膀都长得像圣贤,但腰部以下不足大禹的三寸,证明孔子上半身比下半身长,讽刺孔子是婚外情的“圣贤”。 但是,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争议的是郑人紧随其后,将孔子称为“无家可归的狗”。 子贡根据事实申诉。 孔子听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高兴地笑着说”,进一步解释说“形状,最后也是”。 然后,就像葬礼上的狗一样,然哉! 然哉! ’孔子认为郑人外貌的描写是小事,但他说他是“丧家之犬”,他说“对! 没错! ” 孔子这里的“高兴地笑着说”和“然哉! 然哉! ”孔子不仅度量大,还被别人称为“失败者”。 不是孔子在这里感慨万分,而是认为自己无家可归,被郑国民说。 简单地理解这是“六十而耳顺”的例证也不为过。 孔子为什么说“丧家”? 结合孔子的一生来看,他一生流浪,确实像个“失败者”。 但是,我们读经典就会发现,每次所谓的“丧家”,当然有不得已的情况,但越来越多的是孔子的积极选择。 或者说,孔子“去世”,正是他的再三过错。 孔子自不必说,有无数机会,和各色当权者融为一体,沈沩一口气。 但是孔子最享受的还是和青少年一起“浴乎、风乎舞雩、咏归”的“曾点气象”; 他认为简单的物质生活也同样能带来乐趣。 “少吃米饭,多喝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 不义、财富和尊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 后世哲人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是思想世界中的乐趣。 孔子确实有政治野心和政治才能,但他思考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家的观点。 政治家和思想家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思想家对君主没有忠实的义务,而且君主常常成为思想家们批判的对象。 只是孔子的批评不是简单的斥责和谴责,而是充分理解他所做的诸侯国的政治形势,以说服为中心。 例如,《子见南子》中,南子对卫灵公的影响最大。 这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的妥协,孔子学生的子路也不理解,所以孔子如果自己的言行背离道义,就会说:“天讨厌,天讨厌! ”我发誓。 但是,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最终不符合孔子道德和道德立场的期望,他将积极离开这个国家。 因此,孔子的“丧家”并不完全是他被驱逐的,也有被驱逐的情况,但孔子没有任何具体的国王。 任何具体诸侯国都不认为自己是理想的家。 即使在鲁国。 换言之,孔子真正的精神家园不是现在,不是现实,而是在他自己的文化理想中。 “周鉴是两代人,郁郁寡欢! 我从下周开始。 ”孔子这里说的“周”其实是历史上发生的事,理想化的文化从以前就流传了下来。 从终极意义上理解他,信任他,赋予他使命的是“天”。 所以,可以理解为“失败者”的关键不是“失败者”,而是“失败者”。 那个郑国人显然有侮辱孔子的意思,但孔子本人至少不认为“丧家犬”是世俗意义上的归宿。 相反,他可以在精神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在自主意义上“丧家之败”。 在地域上和财富上不要看重“家”。 当然,寻找过程是困难和曲折的。 “抱着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失败者。 ”。 这句话其实不然。 就具体的生活环境而言,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理想的精神家园”。 也许只是“世外桃源”或“无乡”。 可以反过来考虑。 在精神世界中找到理想家园的人,不会在意在现实世界中的繁荣。 所以孔子说:“财富和贵,是人所欲为。 如果不是在那条路上得到的话,哪里也没有。 贫困和卑贱也是人的罪恶。 不符合那条路,也不是不去。 君子去仁,恶成名? 君子不知不觉背仁,造次必如此,沛必如此。 ”生活中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孔子未必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虽然知道孔子说的许多道理的人在增加,但在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进退两难。 孔子是孔子,能从生活和经典中提高哲理,把哲理寄托在对日常生活和经典的解释上。 孔子是孔子,就是他看起来有点粗糙,甚至可以把粗暴问题的提高变成具有普遍性、有意义的哲理,这些在《论语》中都看得很清楚。 例如,子贡问孔子“穷无追随,富无傲慢”怎么样? 孔子说很好,但不如“贫穷快乐,有钱有礼貌的人”。 子贡问孔子现在有没有美丽的玉。 是躲在箱子里,还是“求善嘉卖诸”? 孔子的回答是“沽之哉! 沽之哉! 我等嘉的人也是”。 证明孔子不想用“藏”的方法安身立命,而是想有“沽”(卖)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价值。 但是,子贡问的是“求”,孔子的回答是“待”。 孔子认为富贵不能强迫,但“不修德,学不雅,听义不能移,拙不能改,我担心。 ”。 发现孔子最在意的是德性修养、学术讲习、接近正义、纠正过失。 他不主张“越穷越荣耀”,也不希望“附近的巨款”——孔子以学生闻名,特别是以经商子贡闻名,比那郑国民更是粗浅的见识。 所以,我们不能像那个郑国人那样用“丧家狗”戏弄孔子。 孔子的反应不仅仅是慷慨。 他考虑现实,参与现实,试图改造现实,“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他并不是在现实中祈求富贵,而是认定“岁寒松柏后知凋零”。 常见的问题是,孔子既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生前的身后为什么有那么多曲折? 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功利的,思想认为可以直接交换功名和利益禄,或者安逸。 另一方面,他认为思想可以处理所有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任何人,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直接决定自己的状况和境遇,具体问题的处理,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当事人的行动能力。 思想价值是人们超越自己的得失而适得其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即使山穷水尽也不绝望或放弃。 在孔子之后的所有时代,他都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无论赞扬如何,都证明孔子的思想拷贝具有永久性。 了解他的思想和一生,也不是浮光掠影,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所以,对孔子的盲目崇拜当然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如果不从“思想伟人”和“哲学圣贤”的角度理解孔子,他的意义充其量只是“心灵鸡汤”的提供者,或者说是饱经沧桑的“男一号”。 / h// h// h /

标题:“丧家狗与男一号”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