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9字,读完约8分钟

社会学家李培林:中国到了新的历史关口 实习生 李颖 本报记者 韩妹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9-01-02 [打印] [关闭]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2008年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教授作为主要报告者,解读了中国社会形势,预测了2009年社会热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随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 李培林教授也在这一年开始参与第一本《社会蓝皮书》的编写,至今已是第17本。 李培林教授对17年来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有何感受? 对于过去的2008年,他是怎么想的? 2008年12月26日,李培林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青年报:从1992年开始参加《社会蓝皮书》的撰写,你对中国这17年社会形势变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培林:这几年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但是,总结一下,一年中没有特别大的变动。 2008年是比较突出、大事多、非常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的变动是过去没有的。 有 个数据。 一是就业,17年间就业出现了几次变动。 由于1992年经济迎来了增长高峰,1992年至1997年间,就业情况相对来说并不严峻。 1997年至2003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职工下岗现象比较突出,该时期就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 2003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但是今年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另一个是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变动。 农民收入从1997年到2003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在4%以下。 原因有很多。 例如,粮食价格与工业产品的价格相比,利润有所下降。 另外,中国人多,各个家庭的生产规模小,是全国平均0.5公顷的土地,但在其他国家平均几十公顷、一百公顷,显然我们没有竞争的特征。 这样的小农经济操作,不太容易使一个农民达到中等生活水平。 2003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率逐年加快,到2007年达到近11年的高峰,但估计今年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 中国青年报:你为什么一直关注这两个数据的变化? 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李培林:之所以关注就业,是因为就业与劳动力人口这一部分人有关,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 就业与经济相联系,经济增长迅速,对就业的牵引力也很大。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灵活性也在下降,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动的就业人数就在持续减少。 我国劳动力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不能一味强调以技术代替劳动,利润高、污染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多吸收劳动力,但至今我国的增长方式仍主导着第二产业推进。 关于农民收入,十几年前我们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但要使农民普遍富裕确实非常困难。 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障碍。 现代化有各种各样的指标,但农民普遍富裕,是象征性的指标。 我们实行了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但恐怕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兼职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土地以外的职工那里获得收入。 这么多农民在这样的土地上讨生活,普遍很难变得富裕。 中国青年报:在最近发表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哪个数据最令人吃惊? 李培林:失业率。 当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就业登记失业率为4%左右,而2008年全国调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6%,这略有不同。 实际上,近十几年来,城市登记失业率和城市调查失业率一直不同,后者一般高于前者。 在就业市场相对平稳的情况下,这两个数据接近,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两个数据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我们的失业保险并没有覆盖所有城镇的员工。 例如,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因为失业后难以统计。 这次城市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城市登记失业率,证明了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农民收入的增长没有大幅下降。 我以为随着城镇收入的下降,农民的收入也会大幅下降。 但是现在,农民收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2008年是特大丰收年,二是农业生产比较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 经济景气对公司利润和就业的影响可能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的最大影响因素。 这种下降最明显的影响是失业人员、农民工返乡人员、公司减薪休假人员的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这些人需要一点特别的支援政策。 中国青年报:请用一句话概括2008年的中国。 李培林:简单地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奇怪”。 一年内的形势变化非常大,国际、国内的经济状况、物价、就业等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很多。 我国在如此众多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够把握大局、沉着迅速地应对是2008年的一大亮点。 中国达到了新的历史关口。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奥运会只在亚洲国家举办过三次。 前两次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都被视为这两个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象征。 北京奥运会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后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中国青年报:那么,您认为2009年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吗? 李培林:难以预料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关注经济社会形势全方位的一些变化。 在社会上, 一是采取一切办法稳定就业市场,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保障和促进就业。 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就业就是保护民生,保持稳定。 实施大规模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自主生活。 减少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税收,提供优惠的小额创业信贷,减免自雇人士的经营税。 要继续深化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创业和自谋职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对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大学生,国有部门用人单位应优先录用。 高等教育也要根据就业结构和市场诉求的变化,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二、千方百计扩大内需,越来越多地依赖刺激和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扭转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例下降的趋势,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成为生活困难群体和 我认为使用 券的方法也很普遍,这比提高一些人的货币收入更能有效地刺激最终的费用。 以前,我们经济衰退时,消费市场低迷,老百姓一般买不起,储蓄利率降到接近零的老百姓还是去存钱,国家大量发行国债,以财政赤字为代价债务大规模投入,但基础设施建设很容易沉淀资金,难以影响最终的费用。 我们这次必须努力摆脱这样的怪圈。 第 个是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保证基层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相对来说县乡二级财政依然薄弱,部分十分困难。 基层政府承担着税收、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任。 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不仅影响基础建设,而且排水开垦关系紧张,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充实基层财力,完善基层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重视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成基层。 在经济调整期,优势结构的变动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容易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社会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基层处理问题的机制,发挥劳、青、妇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和劳动纠纷调节的作用,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职工队伍,普遍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种 / h// h// h /

标题:“社会学家李培林:中国到了新的历史关口”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