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80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刘道玉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08-10-19 [打印] [关闭]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做出的恢复高考、外派留学生的重大决定为起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走上了日新月异的新道路,中国教育也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 30年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大变革、大快速发展、大跨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和理想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在纪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快速发展观的理性光芒审视当前教育现状,并在世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中思考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近期,卫生部新医改方案出台,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快速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快速发展规划纲要》也在扎实制定中,意味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将继续推进。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从今天开始,本版将打开“教育期待”的新栏目,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工作者、青年网民以随笔的形式发表你的意见,说出你的期待。 ——编者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直接参与、经验、见证了这一整个过程的教育工作者,我的心情是深刻而庞杂的。 在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回忆过去是必要的,但我更愿意展望未来,思考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目标、过程和方法。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真正的变革。 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至今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 其次,我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培养了多少优质、优秀、世界级的人才? 包括诺奖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科学行业的世界大奖在我国还是空白。 的诺奖总数的70% (约600名)分布在世界顶级大学。 第三,高等教育问题猖獗,公众议论纷纷,迫切需要改革。 我认为中国迄今为止进行的一点点教育改革,不能说是涉及教育本质问题的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的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像今天这样理发改革,没有了关于教育过程、目标和方法的整体观念,这已经不可取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开端,但很遗憾它以失败告终,教训极为深刻。 梁启超先生是戊戌变法的先驱之一,110年前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时,痛切地说:“变法不改变本源,不改变枝叶,不改变整体,不浪费,只增加弊耳。” 相比之下,看我国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之路,我觉得很相似。 其理由是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源的改革。 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本源问题是什么呢? 本源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的本源是影响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大学教育的本源问题有三个: 首先是大学的理念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回答大学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认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其性格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 纽曼是19世纪提倡自由教育的第一人。 他在《大学理念》中提出:“大学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大学应该提供普遍性和完善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业化教育。” 关于大学理念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人才的培养吗? 中西人才培养理念的根本区别之一是西方谈成长,中国谈形成。 的成长理念是在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选择权,全面迅速发展他们有趣、个性、知识和智能。 建模是指以受教育者为原材料,放置在统一的生产线上,按照标准的模具和加工程序,生产规格较差的产品。 结果,我们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关于大学的体制问题。 中国大学的体制是高度集权制,也称为大一统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 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策》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着手,系统地进行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宏观管理,同时坚决落实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 20多年过去了,现实情况如何? 不仅没有放权,控制越来越严重。 据悉,教育部直属院校从23所扩大到76所,每年公布的各类教育工程更多,教育工程是计划,教育工程越多,教育计划性越强,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以计划经济和工程思维指导着全国的教育工作。 这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掌握了所有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权,严重挫伤了大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是关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前往医院看望“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征求他对“十一五”计划的意见。 但是,钱总是谈论他对教育的思考和担心。 他说中国还没有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是个大问题。 一年后,钱学森先生还表示,在中国长期快速发展中,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国家和大学对此有何反应。 几年后,我完全失望了。 因为没有人谈论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大师,完全理解。 这是因为,在大学理念、大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至今仍存在误区。 如何进行改革? 我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为深化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康德说:“启蒙就是把人们从幼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我痛感我国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应该从哪里改革,谁应该改革? 甚至对教育改革也有误解。 第二在中央领导下,成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邀请国内外开放、思想大胆的教育专家和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切实推进全国教育体系改革。 30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教育需要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不能代替改革,必须借助外力,改革的主题和突破口是教育体制。 作者小传 刘道玉,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教育改革风云人物。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混乱和恢复统一高考发挥了特殊作用。 1981年8月,48岁的他被国务院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校长。 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育文案到管理体制,首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学术造假制等,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措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是全国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 1988年3月,刘道玉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他痴迷于思考中国教育的改革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等10多部著作和150多份复印件。 2005年9月,72岁时出版了自传《某大学校长的自白》。 / h// h// h /

标题:“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