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46字,读完约12分钟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专稿

虚拟世界的“抗日”(上)

2005年04月13日 00:07:17

本报记者刘县书 整天不买日本产品,日本有数千家企业倒闭了。 6个月没买日货,一半的日本人出港了。 年不买日本产品的话,日本经济会崩溃。 中国人转发。 不需要上战场。 “ 这一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多位中国人收到了相似的“抗日”邮件和电子邮件。 “数字有点夸张,来源也很可疑”北京一家计算机企业的职员解说。 抗日的虚拟烽火正在中国互联网上蔓延。 最近的高潮是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全球在线签名活动。 据报道,截至4月4日,此次活动共征集到2800万人以上的签名,截至3月31日15时45分,仅本网民的签名数就突破686万人。 这场烽火从来都是没有原因的,不是心血来潮的。 回顾这几年的网络议题,中日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和敏感穴位。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bbs (论坛和论坛)的蓬勃发展,中日关系议题在读者中经久不衰,无论是“反日”、“挺日”、“哈日”,相关日本的帖子都迅速成为热门帖子,“日本”二字的点击量和回答数均为 从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也有人看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疯狂与愚蠢”、“虚构与妄想”、“朴素”的民意、中华民族的脊梁、国民与政府之间罕见的良性互动。 “网上抗日”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网上抗日”的源流 “从整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差的人种。 总体来说,南方支那人远远优于北方支那人……” 很多读者都知道这个署名“长谷川弘一”的臭名昭著的帖子,可能是1999年末至2000年初,引起国内最早的大规模网上抗日。 多个读者不分真伪,群起而攻之。 之后,很快就有读者曝光了这个帖子是大陆读者假冒日本留学生名字的“伪作”,但直到2003年,国内的一些论坛上,还是有人引用了这个帖子,辱骂日本人和中国人。 该帖及其所围绕的事件,展现了后来一些“网上抗日者”的典型特征:不能很好地分辨真伪、头脑简单幼稚、口头吐出快感、傲慢蔑视自我厌恶等。 之后,网络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关于日本人的奇怪的“故事”,成为了网络上抗日战线的独特景观。 但是,这些假冒伪劣的故事,并不是网络上抗日运动的全部。 回顾网络上的抗日运动,谈论的事情,在多种情感表达的背后我们不能不看,总是包含着中日之间真实的交战和摩擦。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上抗日”的网络现象并非虚妄。 新闻网站上的抗日运动风生水起与日本政治和社会右翼化同步。 如果说新闻网站上的抗日现象反映了民族主义的上升,那么这种上升也在日本继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整个政界保守化,长期被抵制的右翼势力开始依赖恐惧,战后出生和成长的新生代开始占据包括首相职位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主导地位。 新生代要求改变战后的“低姿态”外交,他们对日本在亚洲各国进行的野蛮侵略缺乏认知和罪恶感,他们的口头禅是“日本要道歉到什么程度”。 这些变化悄悄地对日本国内的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溯源,有两本书是1989年出版的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与索尼企业前社长盛田昭夫的对话《日本可以说“不”》。 一本是1996年宋强、张藏等几个中国年轻人花了25天攒的书,《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第一线与美国相比,批判日本的篇幅也很多,引起了石原慎太郎的激烈反驳。 “敲打日本,必要时用力敲击日本很重要”“在民众中呼吁抵制美国产品,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小麦和大米”等几乎所有网页都带有民族主义情绪化的色彩 如果当时网络足够普及的话,网络上的抗美和抗日运动应该早就很盛行了吧。 1996年石原慎太郎、张藏等隔海谩骂之际,桥本龙太郎首相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台群岛矗立灯塔,中国人心中浮现出中日之间的“新仇古恨”。 从此,“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成为话题。 中方,“9? 18爱国网”(第一个站名是“历史不能忘记的网”)的诞生是象征性的。 2000年2月14日,该网站成立之日,“中国人,行动吧! (抗联一号文)”的投稿被刊登在“网胜信息站”上。 帖中提到的“公然辱骂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应该就是当时沸沸扬扬的“长谷川弘一事”吧。 之后的1~2年里,网络上的中文抗日网站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日方也非常“合作”,不断给中国充满烦躁表现热情的读者带来新鲜刺激。 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调查船,并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海军护卫舰对峙。 据悉,这是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布主权。 2000年至2001年初,日本前首相森喜朗首先释放了否定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然后向“台独”势力总后台的李登辉发放了入境签证。 2001年4月26日下午,小泉纯一郎当选为日本第八十七届首相。 这是一位主张改编《和平宪法》,多次主张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 小泉刚上台的一系列强硬举动,将中日关系推向了低谷,至今仍在继续。 小泉任期内,在中国读者网络上抗日激化,高潮持续。 我们搜索“网上抗日”,每个高潮都有具体的导火索,但中日关系的一些“保存节目”怎么也离不开。 历史遗留问题、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问题、赔偿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等。 2003年是一个更为多事之秋。 这一年,新闻网络的顾客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 抗日志士在新闻网站上受到的刺激不仅是怎样的“保存节目”,还包括“‘9? 18’前夕数百名日本人珠海集体嫖娼”、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罗刚事件、西安日本留学生“耻辱华表演”事件。 罗刚事件相当于“长谷川弘一事件”的行为艺术的翻版。 关于在珠海买春,千龙网说:“粗鲁地说,我不相信‘可以在床上爱国’,但在这件事上,我和网络上沸腾的大众的声音一样,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心理被侵略和侮辱的意义。” 其实这个读者的表现和其他“激扬的声音”相比,完全高雅。 另外,还有“水均益事”。 “日本,听我说”和“谈高铁”两个帖子,通过他在日本的亲身感受讨论了对日本的警惕,其中用妄语的方法引用“谁‘抹掉’日本,谁马上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抵制中国高铁引进日本新干线 这两篇网文受到“爱国读者”的热烈支持。 对此,与郑若思签署的网文《警戒水均益》表示: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出现时,许多人在其中发表‘不要害怕战争’的言论感到惊讶 但是,比起今天在网络上打滚的“东京大屠杀”、“毁灭日本”,小巫见大巫不是吗? “日本近年来以较小的步伐走向‘正常国家’,保守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影响自然大大增大。 是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升级的重要背景。 ” 2003年12月30日,日本产经信息报道:“中国互联网上反日网站正在迅速增加。” 2004年1月1日上午,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了靖国神社。 这是小泉政权成立后的第四次参拜。 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慨。 另外,冯锦华、张立昆等“爱国者同盟网”的网民也前往日本驻华大使馆、驻上海领事馆进行抗议。 2004年1月8日《中国信息周刊》发表了网上采访抗日志士的报道《靖国阴魂引起中国民间的“抗战”》。 “中国9? 18爱国网》主编吴祖康(网名《吴先生》)将网民们的行为称为“网络抗战”。 从去年到今年4月,这个“网络抗战”的号角持续了下来。 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在许多日本人和一些中国人眼里,“非合理性”是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有人将网络上的抗日激进言论大致分为三类: 1、煽动日本威胁论和日本民族劣等论,煽动民族对立和军事复仇。 二、假冒日本右翼分子,发表言辞激烈、品位低下的反华言论,或者编造的日本人反华新闻,作为反日排日的借口。 最典型的是罗刚,“日本人吃婴儿”等谣言。 三、自己不能说,但要用“汉奸”、“汉奸”等大帽子对待一切意见,对他们的“爱国主义”表示怀疑,只有日本看法不同的人,才能用性词汇和动物性词汇进行侮辱。 《格杀勿论》。 罗刚事件和西安辱华表演事件对比的网上骚动,是2003年网民恶魔教官写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极端挑衅、极端压抑的外部环境下,其偏执和非合理性也超乎寻常……今天的日本等国,已经成为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脑海中不可思议的仇恨想象中的异乡。 智力正常的人不太能理解。 这么多人以为梁少年进单间的时候依然是日本人。 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对日本教师和学生没有人身安全意识,害怕公开侮辱中国人。 ”。 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被网上抗日战士们辱骂的马立诚,在为因佩戴日本军旗图案而被读者侮辱的赵薇辩护时表示:“什么时候国民才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冲动? 甘地说:“人类作为动物是残酷的,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一旦精神觉醒就不能使用暴力。” 他还说:“非暴力行为第一基本上不参与任何羞辱事件。” ”。 仔细看看网上抗日的历史和文案,就会发现理性和非理性的竞争确实存在,往往非理性压倒了理性。 但问题并不简单。 谁掌握了合理的标准和测量? 关于网络上的非合理性,有人顺善地教导说:“日本人比野兽伤害过中国人吗?我们中国人必须用野兽的方法回礼吗?” ? 是不是日本人不好,我们要用比他们更坏的方法战胜它吗? ? 日本人不是不讲道理,我们也不需要讲道理,只是打就够了吗? ? 我觉得上面的想法是错误的。 ”(网文“每天在网上给骂人的不合理的朋友泼冷水”) 也有人对“不合理”表示偏激的不满。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达,给了人们平等的发言机会。 但是,网络上的公众言论更加暴露了中国人的非理性本质。 对比网上华人论坛和西方人论坛的发言,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理性也相当于西方未成年中学生的水平。 中文论坛99%的帖子是情感的宣泄,只有1%左右的发言试图进行一点理性的思考,但是这些理性的发言很快被感性的呐喊包围,在中文论坛上无法进行理性的讨论。 ”。 (林思云《中国不需要思想家》) 这些声音被读者称为“逆民族主义者”或“逆种族主义者”。 网上的抗日志士们也在继续学习和进步。 2005年4月7日、4月8日、4月10日三天,网络上抗日运动最为激昂时的中国9? 18网上发表的系列评论家文案——“写给抵制日货的朋友”“写给抵制日货的朋友”“团结稳定是国家民族最大的利益”。 谎言、语言暴力和匿名效应 网络抗日中出现的谎言和语言暴力,更值得关注。 每隔一段时间,网民总是会发现网络上出现关于日本人的奇怪故事,很快就会有人起哄。 本人未提供新鲜刺激时,读者自行生产销售。 这成了网上抗日运动的荒诞景观。 “在众多的谣言帖中,与日本相关的事情确实最多,影响最大。 ”。 网友是这么说的。 继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的谩骂信后,有bbc新闻称,日本暴徒在街头公然殴打中国留学生,导致东京发生大规模暴动。 不知道为什么伪装者喜欢借bbc,但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抵制日货的所谓“bbc评论”也应该是夸张伪装游戏,谷歌搜索中找不到这样的bbc文章,“中国人一 之后,小泉访美爆出了“日本人吃婴儿”、“日本人培育和销售盆景猫”、“日本必须让中国后悔”等虚假新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罗刚和“小原正太郎”就是所谓的“小原正太郎”。 其中“请仔细看看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很奇怪:“我同事的姐姐年轻时和日本人结婚,现在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孩子参加了学校的“爱国”活动后,回家不高兴,突然激烈地对母亲说:“妈妈,我恨你! ”。 妈妈说:“为什么? “”孩子说:“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讨厌中国人。 将来把他们的中国人都杀了! ”。 ……这是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情节是编不出来的。 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日本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 这种可笑的无稽之谈还被引用,有网友对这种谣言现象深表厌恶,称之为“对中国人智商和情商的侮辱”。 社会心理学家解释说,谣言和暴力的流行,肯定与网络的匿名效果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网上的表达方式总是有夸大的倾向。 鼓吹暴力的谎言确实在网络抗日中大量存在,但我们发现这些谎言和语言暴力背后隐藏着不可抑制的愤怒和忧郁,我们应该追问这些愤怒和忧郁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解决的。

标题:“虚拟世界的“抗日”(上)”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