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9字,读完约3分钟

鄂尔多斯达累斯萨拉姆11月18日电信:访问“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 -坦桑尼亚的中国剑麻农场

鄂尔多斯记者高竹李斯博

黄昏来临,坦桑尼亚摩洛哥州郊外的原野上亮了灯。 几只猴子从树上逃到屋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汪路生闭上眼睛躺在自制的摇椅上,不在乎。 他习惯了这些非洲夜色中独特的“喧闹”。

这几公里内唯一的灯光是中非农业投资有限企业坦桑企业剑麻农场的员工营地,65岁的总工程师汪路生住在这个砖室是17年。

位于热带的坦桑尼亚是世界闻名的剑麻产地。 剑麻纤维韧性强,不怕海水侵蚀,是制作船索、麻袋、地毡的上等原料。 2000年,汪路生作为企业被派遣到坦桑尼亚的第一个“开拓者”来到这里。

据他回忆,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个荒野,光开垦就花了半年多时间。

热带阳光的炙烤和野外作业的辛苦没有打倒王路生,但没有电气、通信、孤立的寂寞,真的让他适应了一段时间。

没有家具,没有自己种的蔬菜,没有自己种的肉,就自己种。 17年过去了,汪路生看到院子里的猴面包树高了一层,这个荒野也渐渐成了家。

不到二十年,一千左右荒原变成了耕桑。 在汪路生等数十名中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剑麻农场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多公顷,每年生产近2000吨纤维,累计为当地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

一望无际的剑麻田笼罩着周围的几个村庄,汪路生的小皮卡车一过,村民们挥手向他问好。 他摇着窗户用斯瓦希里语和村民们交流得很流利。

他说,从剑麻的栽培、采摘到加工,需要很多劳动力,很多附近的村民在农场工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

因为在偏远的地方,当地的村民生病了,为了找到医院走了几十公里。 2003年,剑麻农场在附近村庄建立了诊所,聘请了医生,附近的村民来这里看病。

农场位置偏僻,远处村庄的员工很难上班。 今年年初,农场决定建设60套职工住宅,现在全部竣工。

十几年来,当地村民早就不被戴这些草帽和脚上穿布鞋的中国人所知道,逐渐把他们当成了“我们”。

有一次,当地的村民听说有人抢劫农场营地,急忙跑了几公里去警察局寄信。 警察立即警告汪路生们观察安全,埋伏在农场周围一举逮捕了几个强盗。 提到这件事,汪路生依然很感激。 在异国他乡,超越肤色和语言的情谊,在他看来有着特别的分量。

现在退休的汪路生决定不马上回国和家人团聚,而是继续留在农场做技术指导。

“这些‘波奇’是今年新种的,这还刚出头,长得很好! ’汪路生抚摸着剑麻绿油油的叶子,高兴地伸到嘴边。

看到更多的剑麻田进入收获期,农场总经理的管理善远眼里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市场对剑麻的控诉还很大,他们的剑麻田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土壤适宜,纤维质量在坦桑尼亚名列前茅,供不应求。

管善远告诉记者,农场不久前刚追加了剑麻加工设备。 进一步,他们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使中非农业投资有限企业生产的坦桑剑麻走向全世界。

标题:“通讯:“天涯海角”的中国种麻人——探访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