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商报》记者从多个地方证实,央行从9月11日起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至零。

调整前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为20%。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600016)分析称,这一调整将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记者注意到,本轮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在2015年9月实施的。在八国和十一国汇率改革初期,人民币汇率曾一度调整。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将有助于防止人民币升值。今年以来,随着各项指标的改善,人民币贬值预期稳步下降。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此外,一些机构分析师指出,央行将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至零,有助于对冲人民币持续升值趋势,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的局面。

每个记者,每个编辑毕,

人民币已经从预期贬值转向升值

外汇风险准备金的收取有其特定的背景。在2015年8元和11元汇率改革后的初期,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飙升。同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外汇销售合同额约为1月至7月平均水平的三倍。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灵活性越来越大,后期可能出现企业集中清算损失或违约,这将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外汇风险准备金是为金融机构进行远期售汇而设计的,相当于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计提风险准备,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2016年7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加强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购销业务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自2016年8月15日起,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客户开展远期售汇业务的境外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仓后,将按月支付上月固定金额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为20%,准备金利率为零。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央行每月对金融机构外汇风险准备金进行评估,金融机构于每月15日前(遇节假日顺延)将外汇风险准备金转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开立的外汇风险准备金专用账户。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冻结期为一年。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汇风险准备金计算公式为:当月外汇风险准备金存款金额= 1月份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境外客户进行远期售汇所产生头寸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平均金额比率。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这意味着,今后银行将不得不在下个月提交2000万美元的无息外汇风险准备金(类似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银行借入美元来弥补这2000万美元,银行将不得不支付相应的融资成本。如果它使用自己的美元,也会有机会成本。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麒麟分析,提高银行长期购汇成本将有助于打击人民币空头和跨境套利。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李麒麟指出,人民币开始转为升值预期,远期售汇签约减少,远期结汇金额开始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提出将2015年引入的20%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零,这将有助于对冲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缓解人民币过度膨胀的升值预期。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降低外汇的长期购买成本

自3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已从6.90升至6.50以上,人民币在过去6个月升值了4000多个基点。

华泰证券(601688)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从银行间结售汇数据的角度分析,自4月份以来,企业长期净头寸已从净购汇转为净结汇,不再需要继续收取风险准备金。其次,央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将从目前的多窗口指导政策转变为mpa评估,风险准备金将变得不那么重要。最后,美元指数的逐渐走弱给了央行强有力的人民币汇率控制空,这也是央行此时选择取消风险准备金的信心的主要来源。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麒麟分析了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至零的效果,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购汇成本。根据8月份75亿美元的远期销售合同价值,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为银行节省15亿美元的头寸和相应的融资成本。

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至于人民币的下一个走势,李超团队预测人民币长期汇率与美元指数直接相关,对美元长期走势的判断仍然悲观。一旦其他国家的经济与美国经济同步,美元将长期贬值,人民币也可能变成长期升值预期。

标题: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至零 机构: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