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31字,读完约14分钟

朱德富,48岁,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长,2001年个人致富当选村长,试图继承羌族文化,试图在村特有的碉堡群中迅速发展旅游。

坐在地震后修理的祖房里,48岁的布瓦村村长朱德富双手在空中画画,村里最后一个大解放比袁明通赤手空拳挨子弹的传说,他棕色眼镜后面的眼睛闪闪发光。 只是在这个解放比较多年消失的羌族村寨里,只有少数老人还在说羌语,穿着羌服,朱德富的兴奋和怀念,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震灾后5年,位于朱德富和布瓦这一县城和高山,从以前开始流传到现代之间的“中间”羌寨,从正面撞上了更多的新东西。 比如,堂屋的地上没有火池,没有神龛,取而代之的是电炉和电视。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在此期间,广州援建组的到来,使这个村子摇摇晃晃地进入现代生活,另外,让布瓦人通过广州这个“他”的注视和启蒙,恢复失去的以前的传承和记忆,试图修复,开始真正考虑将来走向何方。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羌寨的老村长

年5月8日,朱德富和往常一样六点半起床。 岷江前夕,两岸大雨轰鸣,海拔2000多米的布瓦羌寨被半山腰的云雾笼罩着。 三千年前搬到山区的布瓦人看到这个情景,称自己的羌族为“云上布瓦”。 “布”是“天下”的意思,“瓦”是“人”,是生活在天底下、云上的民族。 女性们也诗意地称脚下的布鞋为“云鞋”。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站在寨子里有5600年历史的老相思树树下,布瓦人可以俯瞰整个汶川县。 这个丈夫在关万夫莫开的龙山半山腰,经常征召屈辱的羌族人,建设了近50个碉堡,其中大部分是用黄泥夯做的。 一千多年来,这块石片奠定了基础,黄泥筑起了身群碉堡,保护着高山的布瓦村寨。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从地底喷出的巨大能量,在碉堡的基础上裂开了裂缝,震动了两个常年疏于修理的碉堡。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这一天朱德富要下山做两件事,其中一件和碉堡有关。 20几天前发生的雅安地震影响了布瓦村最完善的7号碉堡。 7号碉堡是黄土的方形战碉堡,汶川地震中碉堡倒塌了4米左右,基座上出现了约1根手指宽度的裂缝,但雅安地震的馀波加大了碉堡基座的裂缝。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这些碉堡是布瓦最宝贵的物质遗产,是汶川唯一的两个国家级文保单位之一,目前已经是进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初步名单,这也是世界上最集中的黄泥碉堡群。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吃完早饭,朱德富离开家,打算先去文体局反映碉楼裂缝的增大和基础湿气的问题,然后给交通局的人修复被夜风切断的线路。 早上7点半,个体经营的面包车还没有出现在村委会门口。 否则,他五块钱就可以坐山下了。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另一个方法是——打电话叫车,用50辆钱包的车下车。 但是朱德富不想这样做。 “不想听村民的传闻,村长说是在浪费,不管是谁的钱”。 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为了“边吃同居边走”,朱德富选择沿着盘旋的山路走一个半小时,去县城。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从布瓦到县城的公路有14公里,路这边是黄泥夯做的村寨,它的头就像新生的县城。 中间山路的两边有村民们每天工作的菜地和樱花园。 朱德富花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去了县城,两条裤子的脚被沿途的露水淋湿了。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2008年地震前,这还是一条凹凸不平的黄土路。 “晴天,走出裤脚的灰尘,雨天,走出双脚的黄色泥土”。 朱德富于2001年被村民选为村长,但几年雨季山路坍塌,村子里栽培的蔬菜水果没有拉出来,记得“路通向成都,等到菜腐烂”。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广州的来客

2008年7月,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后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广东13个地级市支持对口支援汶川6镇7乡灾后重建。 之后,朱德富口的“秘书长”——李俊夫领导的广州对口援建威州的员工群体来到汶川县威州镇,开始了对辖区村寨的灾后援建。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救援组马上上山了解布瓦的受灾情况。 交通是当时应该处理的最优先事项。

布瓦村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地,与县城的垂直海拔差有800米左右。 有坚实的道路是村民几十年想的愿望。 “广州援建组只用了四五个月,就修好了这条路”。 更让村民悲伤的是,在广州援建的7条威州镇通村道路中,只有布瓦村的道路是沥青道路,路面平均宽度是4.5米。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公路工程半年来,广州来客的从业风格起初没有使朱德富适应。 寨子里的生活日出,日落休息。 但是,建设支援者为了赶上工期,经常施工到半夜1点2点。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朱德富作为村里大家的长子,早睡也不好意思。 他为了报答建筑支援者,经常让妻子在家为员工做饭。 “他们不能吃辣的孩子。 我也不太喜欢培根,但山菜最受他们欢迎”。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震灾后一年,广州援建组基本完成了布瓦村的交通、饮用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布瓦村在“器物”层面的重建大大引导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震灾后大部分都是用黄泥夯建成的以前,民居就有沙发、冰箱、饮水机、电炉代替了长椅、橱柜、水缸、火池。 以前混合着人畜的厕所也变成了单独的冲水厕所。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不自然的碉堡

五年前,千里之外的广州援建组,为什么一个人把这条山路扩建成沥青路? 朱德富记得当时广州的客人们在村里转了几天后对他说的话。 “这里迟早会迅速发展”。 “他们的评价是,一是以布瓦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即黄泥碇楼群和民居为基础,二是布瓦已经在生态农业方面得到的经济结构调整”。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援组的构想,使朱德富兴奋不已。 他认为双方的这种认同感是“上帝给我的缘分,所以他们把我们的寨子当成了自己的寨子”。

地震前,朱德富正在考虑如何让村民们只在土地上吃饭。 少年因家贫辍学,喜欢读书的少年高中毕业后开始打工和做生意。 他卧室的书架上有200多本藏书,《墨子》、《红楼梦》、《歌德谈话录》、《格调》……在年轻时代为生活奔波的夜晚,这些书让当时的羌族青年了解了山外更广阔的世界。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他也喜欢和县城的文化人交流,经过朋友的介绍,2002年,他认识了震灾前的汶川文化馆、现在的汶川博物馆馆长馀进勇。 有一次朱德富告诉馀进勇碉堡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这是我们羌族的大宝贝,想保护,但不知道怎么得到,当时村子里没有钱”。 馀进勇建议他与县文体局取得联系,向县级文保单位申请碇楼群。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申请县级文保单位后,两人又拿着资料,自费向马尔康的州文物所报告,当年申请了州文保单位。 在那之后的5年里,两人奔赴成都,终于在2006年在碉堡成为了国家文保单位。 有了这个品牌,朱德富开始动员村民们,赶走碉堡里养的牛和羊,把碉堡里储存的木材和农具搬走了。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小时候,他和朋友们爬下祖先造的碉堡,打着“战争”。 在不惑之年,他希望成为这个村子里大家的首领,小心保护祖先留下的遗产,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对于在高山区使用刀耕火种几百年的村庄,村民们不理解国家文物保护机构的品牌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村长朱德富为什么要为了什么样的缺损的碉堡,三天两次奔赴城市呢?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可见的修复

在朱德富和村民们为寨子的未来犹豫不决的时候,汶川大地震来了。 地震震撼了村寨中屹立了几千年的碉堡,把这个羌寨的未来摆在广州的援建者面前。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除了公路建设,广州人也想为对口支援城镇辖区内,最有羌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村寨,留下了长期快速发展的愿景。

我记得朱德富在2008年还没有翻过来。 援建集团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到布瓦村。 这个名为“汶川布瓦寨旅游快速发展计划”的项目组有16名成员,顾问由广州对口援建威州镇前线从业小组组长李俊夫负责,其余都是大旅游计划学院的教授和学生。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地震前,汶川只是个旅游胜地,游客经过这里前往前方的九寨沟景区。 广州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的汶川灾后重建计划将威州镇建设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成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纳入国家汶川地震后重建总体规划。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广州援建集团由于布瓦羌寨在此背景下,黄泥夯建设碉楼群的核心特征,在地震前已部署,结合调整后的生态农业,在广州奠定村寨硬件基础后,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持续布瓦羌寨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在调查中,项目组和援建组都组建了羌寨,发现布瓦在羌族物质文化中的继承远远优于非物质文化的继承。 布瓦黄泥夯筑的民居和碇楼群是羌族建筑历史的精品。 而且,在村子里,村民们还遵循数千年的黄泥夯构筑方法,“不擅长筑墙,靠着屁股好好铺着。 挑石头看八方,横七竖八,石头缝错了,大石头离不开小石头塞子,推横压脉,一尺收一分”的口诀在震灾后翻修了自己的房子。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朱德富一家的祖屋是清咸丰年间用黄泥夯建成的,和村里其他家一样是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地震中,这些用黄泥和木片建造的民房和村子里的几十个碉堡一起,在地震中破裂或破坏了。 国家文物局拨了2000万碉楼和民居专业修复计划资金后,援建组和村委松了一口气。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2008-2009年,在震后重建最忙的两年里,朱德富每天和广州的援建集团一起度过,担心村庄的基础建设,带领国家、省文保部门的专家逐个访问碉堡,周围10公里内,近50座碉堡 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雯翔也在震灾后一个月里跟着他看到过碉堡震灾后的破损情况。 “他来过三次,要求我成为‘碉堡的守护者’”。 这也是后来广州援建集团组长李俊夫对他的希望。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其间,朱德富说自己瘦了近15斤。 父亲在2008年底检测出了喉癌。 兄弟们送老人去成都化疗,朱德富忙着只去见父亲一次,在病床前照顾儿子。 父亲化疗后回家度过了最后一天。 朱德富忙得屁股坐不住。 有一次,他拿着妻子煮的粥,给了父亲三口。 “那是我第一次让他吃饭也是最后一次。 ”。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但是,震灾后碉堡和民居的修复,浮现出了至今为止朱德富和村民们潜伏的分歧。 根据迄今为止的援建组、文物部门、村委会明确的“旧修”的大体情况,碉楼和民居需要按照黄泥夯制作以前传来的技术进行修复。 但是一些村民担心黄泥盖的新房子,无法承受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用砖和水泥盖了房子。 朱德富和这几户村民谈了很久,几个月后,砖房子完工了。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在砖墙的外观上涂上特殊配方的黄泥涂料,达到了与其他黄泥民居协调的效果。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无形的重建

朱德富发现有形的修复已经很困难,无形的文化重建更困难。

没有羌族的复印件,解放比是羌族文化、历史、宗教的集大成者,他们世代相传的经文是羌族文明沿袭的重要载体。 20世纪70年代朱德富的祖父去世后,这个村子里没有只有医生才能看病的“端公”,更不用说可以祭祀念经的释比了。 据该县文体局统计,目前整个汶川县只剩下30名左右的释放比,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比布瓦闭塞的龙溪、羌锋等村寨,但这些释放比中,所有能背诵经文的已经不到5名。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与汶川龙溪、羌锋、萝卜寨等更远距离闭塞的羌寨相比,布瓦在民族历来传承风貌的继承上,是不自然的中间状态。 布瓦解放前属于理县管理,因此被藏文化和汉文化包围,布瓦羌族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与哪个村寨还在强烈流传的以前的生活相比,布瓦八成以上的村民不会说羌语了,穿羌族服装的人也很少。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朱德富自己也像他领导的这个村庄一样,处于历史的“中间”状态。 朱德富记得祖父祖母一代还能用羌语交流。 他的父母也很好。 我来他那里了。 因为父母没有故意告诉他。 小学、中学没有双语教育。 现在他只会说一点简单的日常用语。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但是祖父对他说的大解放比袁明通的传说更让朱德富向往。 上世纪中叶,布瓦村出现了神通广大的解放比,他被称为袁明通。 “技艺精湛,记忆力惊人,可以骑着公鸡从云中的碉楼跳下来,为村子里的死者聚集灵魂歌唱经文,为干旱的土地祈祷下雨,徒手接收子弹”。 一代大解放比死后,布瓦似乎再也没有失去过真正的解放比,失去了与天神的引导和遮荫的通道。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几年后,那年近50的朱德富谈论了当年大解放比死前徒手接住6发子弹的神迹,他的双手兴奋地用空画画,他的眼睛飘扬在棕色镜头后。 祖先的神迹使朱德富兴奋,向往,他想做点什么。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朱德富当村长为碉堡奔走时,碉堡的根基大多是村民宅基地的多余之物。 村民听说不能放牛和羊,拿它来做什么?

“如果不找回羌族的语言,羌族就很难逃离消失的命运,羌寨也很难发展得太快”广州援建集团和朱德富的想法再次一致,2009年初,广州援建集团提出在布瓦村建设民族文化传习所。 传教所修缮后,村里可以从现在羌族文化最强烈的龙溪中寻求解放比,为布瓦学龄前的孩子和村民进行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训练。 在这个练习场,布瓦本村的黄泥夯构筑技艺,也可以展示,将来游人可以体验。 这个想法被提倡不久,被汶川文体局采用,灾后重建的四个重点——羌寨,都将建设习所。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现在,讲习班已经竣工,门前的绿化和建筑物内的装置还没有完成。 朱德富吃完晚饭后来看地基排水是否顺畅。 文体局领导人告诉他,现在只有布瓦的传教所是独立建设的,还有几个是和村文化站一起建设的,我感到骄傲。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开课快到了,朱德富脑子不热。 “这不是世代可以改变的。 就像以前修理碉堡一样,等了三年才能巩固一楼! 时间不够的话,墙会倒塌,会裂开。 我们失去了几十年的东西,可能需要一百年才能找回”。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年5月8日,在县城完成工作,朱德富傍晚走上了回家的路。 山路两旁的相思树开花,清甜的花香混杂着干燥的黄土气味,烘焙了只有布瓦的晚春。

“这不是世代可以改变的。 就像以前修理碉堡一样,等了三年才能巩固一楼! 时间不够的话,墙会倒塌,会裂开。 我们失去了几十年的东西,可能需要一百年才能找回”。 ——朱德富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名词解释

布瓦在羌语中的意思是“生活在云上的人们”。 因此,四川汶川县城边威州镇岷江西岸的海拔高达2170米的布瓦村寨,也被称为“云上布瓦”。 据说布瓦寨黄泥羌族碉楼群是只分布在四川省的比较集中的黄泥碉楼群,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黄土碉楼群”。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碉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现在正在修复中。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解放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在古老羌族至今留下的奇怪的原始宗教文化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信仰是多神教,解放比能连接生死界,作为通晓众神的人受到尊重。

【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采录:南都记者安小庆

拍摄:南都记者孙俊斌

(原标题: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仅仅是黄泥碇楼)

标题:【要闻】羌族村长想修复的不止是黄泥碉楼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