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5字,读完约5分钟

24日下午,在上海出席学术会议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问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向遇难者献上花圈表示哀悼,题为“和平东亚”。 福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中两国人民必须不忘记历史,为面向未来,共同合作创造和平与美好的新时代而努力。”

24日下午3点,福田一行的车队比预计提前近1小时到达纪念馆,由张建军馆长担任解说。 在这两个小时左右的参观过程中,福田总是用凝重的表情仔细看,观察到认真听。

参观后,福田走向祭场,向写着“奠”字的祭坛献上花环。 白色挽联上写着“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日本国前总理大臣福田康夫挽回”。 之后,他双手轻轻整理挽联,带领同行默哀了很久。 最后,福田走到冥王星前的桌子上,用毛笔写了一个“和平东亚”的大字,收到了张建军馆长赠送的历史书和纪念馆的和平徽章。

福田康夫:让后世知道历史是现在人的责任

据说福田这次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华日本学会等机构的邀请,于22日到达上海,参加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学术活动。 福田对记者说,为什么要在这个特别的一年访问南京,同时参观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 “一直认为我应该来这里。 我以前访问过南京,日程太匆忙了,这次在上海参加了会议,我想南京离上海不远。 一定要来”。

关于参观体验,福田说:“最痛苦的是不能发生战争,和平是最重要的。 这次参观使我深深感到战争如此残酷,无辜人民被卷入,造成了悲惨的伤害。 悲剧是战争造成的,人类决不允许它再次发生。 ”。

参观过程中,张建军馆长在导游中详细介绍了南京市沦陷的经过和大屠杀悲剧的发生过程。 另外,介绍了许多日本朋友记住历史,为实现两国民众内心和解而做出的各种努力。 关于纪念馆的展示理念,福田是肯定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馆,通过详细的史料展示历史。 感觉到馆方的努力,很多资料在日本国内没有公开。 关于这些,日本人必须更加理解”。

日本作家堀田善卫( 1918-1998 )采访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时间》的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1954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是海外作家创作发表的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福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是事实,需要尊重,让后世知道历史事实是现在人的责任,我相信堀田也是以这样的心情完成了这部作品。”

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案,强调中日携手前进的重要作用。

福田24日上午在上海参加了“推进新的国家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题为“考虑亚洲的未来”的演讲。

福田在演讲中表示,今年的中日韩三国经济总和将稳定超过美国,东亚已经与欧美并列成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支柱,东亚将迎来引领世界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将在其中成为重要 在演说的最后,回答了习近平国家主席关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案,福田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案对东亚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不威胁任何国家、永远称霸、不扩张的方针,与建立公平正义基础上互利合作的新国际关系相辅相成,一定是实现本地区共鸣、共创的动力。 ”。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被称为中日关系“压载石”的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两个文件是在福田赳夫和福田康夫父子就任首相期间签署的。 关于中日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福田表示:“幸运的是,现在的中日关系得到了改善。 两国人民不能忘记历史,要面向未来。 亚洲领导着世界的迅速发展。 希望日中携手合作,齐心协力,为缔造和平和美好的新时代而努力。 ”。

张建军馆长:欢迎越来越多的日本政界人士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历史

1936年出生的福田今年82岁。 同行的有福田的童年伙伴、后来担任驻华大使的谷野作太郎、日本防卫大学的原校长、着名政治学家五百旗头真等很多重量级人物。 五百旗头真的在采访中称赞福田是个有良知的人。 “福田在多次致辞中说战争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毫无疑问,战争中发生了超出普通战争行为的惨剧。 福田来到这里献花圈表示哀悼,能证明他是个有良知的人,值得敬佩。 ”。

福田康夫是继村山富市、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之后第四位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日本前首相。 福田康夫对今天的南京表示赞赏。 他说,有些日本人因为历史,不想来南京,但现在的南京是繁荣的城市。 回国后,我会告诉周围的人。 请来到南京,重新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

福田康夫的参观访问时间最初超过了1小时,最终在馆内停留时间超过了2小时,负责福田解说的张建军馆长说:“福田非常认真地参观了,详细地询问了相关史料,但肯定了这个历史有正确的历史观。 越来越多的日本政界人来到纪念馆,想知道这段历史。 ”。 (记者王小燕)

标题:“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