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36字,读完约10分钟

《雷锋之歌》和《中国青年报》有什么渊源? 扫一下,看录像。

胡世宗(左一)及其夫人王惠娟(右一)、贺敬之(左二)、柯岩(右二)。 作者图

扫一下,看录像。

沈阳出身的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说:“在我大半的个人生活和文学经历中,结交了尊敬我的尊师朋友。 我要写下他们对我的厚爱和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我在文坛上负有的义务。 ”。 胡世宗(左)和贺敬之。

“我和诗人贺敬之”

胡世宗(左一岁)带着儿子胡海泉(右一岁)去看望敬之先生(右二岁)、柯岩(左二岁)。

贺敬之用毛笔写给胡世宗的信。 都为作者提供图

军旅作家胡世宗向本报记者展示了贺敬之写给他的信。 本报记者突然拍了照片

身体一生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特别崇敬的人,这种体会就像航道标志引领江上夜行的船一样引领着你前进,就像磁铁吸铁一样乐于向你倾斜。 对我来说,贺敬之就是这样的身体。

“我和诗人贺敬之”

在抄写我学生时代诗的笔记本上,写着印度诗人泰戈尔、保加利亚诗人保泰夫、以及中国诗人冰心、一多、冯至、郭小川等人的诗。 写得最多的是贺敬之的诗,而且是我背诵的。 例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歌》、《为红宇宙火箭欢呼》、《我…》。

“我和诗人贺敬之”

我带着几本着迷的诗集进入军营门口。 1963年4月中旬,我们部队在吉林省永吉县的大山进行国防工程,我从酋长订阅的《中国青年报》中读了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很喜欢,我反复读了又背,不到几天,这几百位行长 我感谢写这首好诗的诗人的名字:贺敬之!

“我和诗人贺敬之”

我第一次见到贺敬之是在1965年11月23日,那一年我22岁。 我在连队多次业余写诗,这一年连续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发表两组诗,被认为是创作核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一天晚上,《人民日报》文学艺术和副刊登部邀请出席会议的部分部队代表到人民日报社迎接客人,贺敬之等6人热情接待了我们。 贺敬之在座谈会上讲了话。 他先谈部队小剧的创作,没谈诗。 他是有名的歌剧《白毛女》的第一编剧啊。

“我和诗人贺敬之”

1972年,我在北京的《人民日报》上匆匆写稿。 住的总参四所煤渣胡同附近,离人民日报社宿舍贺敬的住处只有几步之遥。 那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他的《放歌集》,书店早就卖完了,我想得到一本,突然给他写信,证明了自己的心情。 没想到第二天他让我把书送到我住的房间,附上了信。 这是我获得的第一本贺敬之亲手赠送的诗集,成为了我珍贵的收藏。

“我和诗人贺敬之”

1975-1976两年间,我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实习,帮助工作。 报告的第一天,我惊讶地发现,分配在我桌子左上角的废弃稿件和信铁丝编的文件篮里,全是贺敬之批准的稿件和信,这张桌子是他的。 3年后的1979年1月,中国作协召开了一次有近100人参加诗刊社的全国诗创作座谈会。 在那家公司,我又见面了庆祝。

“我和诗人贺敬之”

他在艺术修养时强调营养丰富,不要偏食,“我自己如果没有《五四》以来的老诗人之作,没有抗战中我所迷恋的诗人之作,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田中,艾青,特别是艾青,能背诵他90%以上的作品,能开朗读会,不需要拿稿子。 ”。 他的话巩固了我“学诗要背诗”的体验。

“我和诗人贺敬之”

1982年,我和军区话剧团“彭大将军”剧组一起在北京演出。 我想来看这出戏。 委托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代替我、他的夫人、诗人柯岩大姐姐,他们如期来看公演,迎接演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此写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半版的评论文案《舞台上的活着的彭老总》。

“我和诗人贺敬之”

1999年9月,贺敬之带队赴辽宁朝阳地区考察后,经沈阳返回北京,给辽宁诗人刘文玉打电话,请文玉转达。 我们如期收到了他。 在沈阳的两天里,文玉和我陪着他详细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沈阳邮局百年文史馆,看了奇怪的坡,见到了诗友。 一天下午,我们和他一起去看了老作家杂志。 他们都是延安时期的老朋友。 那个时候,马加重病在身体里,有点脱相,说话木讷,结果90岁了呢。 离别的时候,在离那个客厅几步远的台阶上,马加突然背诵了贺敬之的诗:“在几次梦中回到延安,双手拥抱宝塔山……”这情景震惊了所有人! 马加和贺敬之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贺敬之的人和诗的磁性实在无法衡量啊。

“我和诗人贺敬之”

喜庆优美的诗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我的创作。 那年沿着长征的道路到了陕北,我大声背诵了《回延安》、《又是南泥湾》,唱了敬语歌《南泥湾》和《翻身道情》。 2000年,我走近向往的桂林山水,说:“云中之神啊,雾中之仙,/神姿仙态桂林之山! 深如情,美如梦,漓江之水如情! ’在伏波山,在老人堆里……我在朗诵敬的经典诗句。 在去阳朔的游轮上,午饭有三花酒。 我如醉如痴地说:“三分酒里搀着漓江的水,/祖国啊,对你的爱醉了百年! ”我喊道。 贺敬之的诗句和我一起前往名山大川。

“我和诗人贺敬之”

2004年,我的45万字散文集《烛光》出版,名人剪影中收录了报纸上发表的《给空气清新柯岩》和《为时代放歌的贺敬之》。 我把精装书送给了他们。 贺敬之马上用毛笔写信了。

“我和诗人贺敬之”

胡世宗同志:

尊着和信相继寄来。 真的非常感谢。

柯岩正在校对她急需印刷的长篇小说。 因为我也有眼病,没能马上通读你字数多的全书。 只关于读的几篇,觉得很好,是优美的散文,有史料价值。

写我们两篇,感动我们,是友谊的记录,是同志的激励。 只是有过分夸奖的地方,不能让我们丢脸。 以《岁月如诗》书名寄出。 为您祈祷

夏安

贺敬之

6月1日

还有一本散文集要出版,请敬之老师写了书名。

2006年出版积累半生的第8卷《胡世宗日记》时,我首先想起了最尊敬的诗人贺敬之,请他写下了书名。 每次看到一本正经深蓝色封面帅气热腾腾的银题字,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仰慕、自豪和满足感。

“我和诗人贺敬之”

年,我70岁的时候,整理出版了一本大书《厚爱》。 这本书有丁玲、艾青、刘白羽、臧克家、光未然、魏威、袁鹰、浩然、李瑛、邵燕祥、苗得雨、高洪波、雷叙情、张爱玲萍、刘振华、李文卿。

“我和诗人贺敬之”

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整理了自己在长征路上重新走了两遍的诗作出版,敬之先生为我写了《红军长征可歌可泣》八个大字,放在这本叫做《雪葬》的诗集的扉页上。

“我和诗人贺敬之”

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创作了12000首长诗《我们的军旗》。 这首长诗歌颂了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战争与和平无尽的奋斗历程,从南昌起义中授予习主席一面旗帜。 请敬之老师写了书名。

“我和诗人贺敬之”

几十年来,我多次拜访敬之先生,每次拜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也曾两次带海泉拜访敬之老师。 有一次,柯岩的姐姐还健在。 敬之老师和柯岩大姐姐非常在意海泉的成长。 年“十一”前,我和海泉再次来到敬之老师家,我们一起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我和诗人贺敬之”

我们说刘白羽先生在文学创作和文化行政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敬之先生还在关注中国诗坛。 他对于我那年8月3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长诗《延伸,我们的路》,他很赞赏,说他很久没看过这样的好诗了。

“我和诗人贺敬之”

为了这首诗的发表,敬之老师又给我打了电话,我很惊讶。 他下次又说:“你这首长诗确实很好。 现在需要这样的诗! ”。 “我确实是读着你的诗长大的。 你的《雷锋之歌》《回延安》《西行列车窗口》《桂林山水歌》……太多了。 我大多数都能背诵”敬之老师说:“年轻的时候还写了很多。” 我写《白毛女》的时候几岁? ”。 “我最初发表作品是在1939年,写《白毛女》的时候是从20岁到21岁,跨越了年度。 之后,解放战争中写的也不少,但现在没有很多稿子了。 一切都在战争中。 但是,全国解放后,除了身体不好之外,特别是身体变好之后进行行政工作等,很少写作。 ”。 我知道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过,之后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宣部副部长分管文艺战线,做大量行政事务。 敬之先生说:“之后大多数时间,用脑的时候都是在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工作的这个阶段。 这种情况又多又杂,所以扭头,没什么创作,没什么灵感。 ”。

“我和诗人贺敬之”

然后,敬之老师非常担心地问我“延伸,我们的道路”是如何反映的。 我向他表示,作家朋友黄传会、王宗仁等许多人给予我支持和鼓励,央视秦新民主任亲自打电话征求同意,让我压缩一首长诗,他向刘力、丁建华、马少骆、温玉娟4位表演艺术家纪念长征胜利的电视晚会。 我压缩后发给他了,他讨厌我删多了,让他慧眼取舍吧。

“我和诗人贺敬之”

我向敬之老师报告说,《诗潮》杂志社在沈阳举办了长征路上的诗集《雪葬》和长诗《延,我们的路》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诗人进行了探讨和褒奖。

“我和诗人贺敬之”

听了我的话,敬之老师说:“啊。 这首诗现在可能感觉特别有必要。 我读过你的作品,这首诗最打动我! “谢谢你的鼓励! ”。 敬之老师说:“写这个不容易。 很多长诗也写了什么革命历史主题的素材,但是这样成功的,还不多。 ”。

“我和诗人贺敬之”

我们还谈了长诗《雷锋之歌》,敬之老师说:“我写了长诗《雷锋之歌》。 我确实有话要说呢。 我真的感动了呢。 当时我的理想、信念都在里面。 当然,那个时候收到的社会反响很强烈。 ”。 他说。 “我认为传播雷锋时,水平、思想境界应该更高。 这不是硬要加在他身上的。 雷锋的思想确实是共产主义者,经过很长时间,越看越像这样。 ”

“我和诗人贺敬之”

今年4月,我再次拜访敬之先生,我们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巨变,谈诗歌创作问题,我请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单英琪和负责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精选的名誉顾问,向他介绍这位“我爱的中国”的

“我和诗人贺敬之”

今年3月5日到来之际,我应《中国国防报》李媛媛的约,创作了酋长诗《雷锋,我们需要你》。 在《中国国防报》上发表后,转载了多份报纸,由学校和社会团体宣读。 这首诗与我在李炳银主编的《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写有中国学雷锋活动经过及其走向的报告文学《洪流万里》合为一书。 由北方图书城和辽宁美术出版社联合制作,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已经9、5岁的敬之老师很高兴地写下了我最新的书的名字。

“我和诗人贺敬之”

在沈阳收到这个题字的时候,我兴奋地大声朗诵了敬之老师的《雷锋之歌》。 “如果现在我还没有出生,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生。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我的人生之旅就要开始了……”

标题:“我和诗人贺敬之”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