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独立书评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2005年12月19日 00:05:54

徐友渔(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无论在安全方面还是在国际地位的比较方面,都把日本作为最直接的参照,这也是自然的。但是,应该自问的是:我们对日本到底了解多少?提到日本或日本人,我们常常是口称“小日本!”这无论是表示轻蔑,还是不服气,我们都应该弄明白日本人“小”在何处。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人、亚洲人、英国人、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是渺小的,但小人做坏事却仗恃着强大的实力,因为此要知其小则必需知其大,以及为何能大。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中国大则大矣,但无论是甲午海战还是八年抗战,在日寇的肆虐面前均表现得孱弱无力,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敢不敢正视自己的小,解剖自己的小,在抗议对手的不义时,反思自己,以期愤然更新,不是以阿q精神自慰,靠互联网上的污言秽语宣泄,而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自己真正的力量与对手相处。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古人云:“知耻者近乎勇”。胡平的《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正是一本冲破流俗的浅见陋见,充满大智大勇精神的好书。它敢于道对手之长和自己之短,为其勇也;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日本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之中揭示其卑劣委琐和强悍不屈,冲破种种意识形态和伪爱国主义的迷雾展现国人的怯懦与阴暗,为其智也。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此书和胡平的其他作品一样,是激情和理智的完美结合。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日本兵的野蛮、残忍,作者有刻骨铭心的痛感;对历史上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国人的羸弱、麻木,作者沿袭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但作者的激情和理智并未形成内在的紧张,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为在作者的真正着墨处,不在于悲剧的描写,而在于探究悲剧发生的原因;作者的着眼点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作者不是局限于表达对手的不仁不义和我们的无辜受害,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中日两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恩恩怨怨,比较两个民族在精神、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色和短长。作者要的不是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反败为胜、压制对手,而是两国、两个民族的文明昌盛,亚洲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从胡平的《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一书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启示:我们应该重新研究日本、认知日本。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出了那么多关于日本的书,我们有不少研究日本的机构,中日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难道我们对日本所知甚少?确实,我们出了不少关于日本的书,但可以问一下,有哪一本像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那样把握实质、充满洞见,具有国际影响,能为本国政府的重大战术决定提供思路?我们有多个研究日本的机构和学者,但他们的科研成果有多少对社会、对民间、对公共舆论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当然,不能否认我国对日本的研究及其出版的成绩,但我们应该自问,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那么肤浅,充满了误区和盲点?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对于日本的认知一直存在误区。比如,我们长时间认为,发动侵略战争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的罪过,日本人民是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而胡平的书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他的书给我们讲述了日本国民在二战中表现的另外一个故事;又比如,我们历来尊崇日本的所谓“进步作家”夏目漱石和“进步思想家”福泽谕吉,但那仅仅是从某一种特定理论看问题的结果,我们完全不知道前者崇拜武士道精神,后者鼓吹军国主义。

“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胡平的《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是我们从民间层面重新认知日本的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它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抛砖引玉,让我们知道道路漫长,还有多个从业要做。

标题:“对日本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