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9字,读完约7分钟

“一年只刮一次,一次刮12个月。”上世纪末,鄂托克旗沙尘暴的描述在当地农牧民中广泛流传。沙尘暴来袭,天黄地黄,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然而今天,经过近20年的奋斗,鄂托克旗的森林生态建设已基本得到遏制。全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末的3.84%提高到2018年底的24.73%,森林面积达到755.49万亩,增长20.88个百分点。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在关键项目的推动下,大动作实现了飞跃

在历史上,鄂托克旗曾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畜牧区,这里“水生植物丰富,土壤适宜畜牧”,“牛马牵着尾巴,羊群挡路”。新中国成立前,受耕地开垦、过度放牧和气候恶化的影响,境内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一个旅行者这样描述它:“在春夏之交,突然刮起了大风,接着是灰尘,旅途很苦,灰尘和雾覆盖了空,看不见天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鄂托克族沙灾的戏剧。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沙尘暴的不断袭击和大自然的不断惩罚,人们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1949年到1978年,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经济,鄂托克旗历代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在片面理解“大农业”和“以粮为纲”的时代,土地复垦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当时人力、物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造林效率低下,林业建设发展缓慢。到1980年底,全旗林地只有5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9%(当时全盟为6.1%)。20世纪80年代,虽然我们开始尝试通过飞机植树种草来恢复生态,但由于当地财力和国家投资有限,鄂托克的林业建设一直难以有所作为。从1980年到1999年的20年间,鄂托克的林地面积仅增加了73.9万亩,达到894.9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3.81%。整面旗的沙漠化趋势仍在加剧。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新世纪以来,鄂托克人民吸取历史教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在“立生态旗”等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他们及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全旗植树造林的热潮。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2000年,是鄂托克林业建设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再次启动。经过几代林农的共同努力,鄂托克旗实现了全年造林近22.5万亩的目标。截至2019年,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累计完成428.32万亩,其中飞播造林216.5万亩,封沙造林65.21万亩,人工造林129.53万亩,固沙造林2.08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根据项目类型,完成退耕还林7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76.2万亩,“三北”防护林20.7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1.42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全国重点地区义务植树和绿化任务实施以来,完成造林绿化任务近30万亩,每年有1万多人参加义务植树。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以上数据表明,鄂托克进入新世纪后,造林总量远远超过过去50年的造林总量,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林业产业有了质的提高。

从思想到科学政策,生态之路不缺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农牧民过去遭受风沙危害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农牧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逐渐从“我想种”转变为“我想种”。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实践也证明,鄂托克旗林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重点林业项目带动的。在造林理念上,造林数量逐渐转变为造林质量,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鄂托克旗的各种林业和沙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在建设模式上,鄂托克旗尽可能打破常规,坚持顺应自然的原则。面对近十年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实际情况,鄂托克旗打破了上个世纪不切实际的种植模式,确立了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适宜春、夏、秋三季种植的柠条作为主要造林树种,既符合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原则, 还要结合当地农牧民增收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四个坚持”,即坚持飞印与制造业相结合,以飞印为主; 坚持三大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优先;坚持全年造林,主要是雨季造林,取得良好效果。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在治理措施上,体现科学性,力求实效。水是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抗旱保水为前提,开沟深栽、截秆保水等造林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飞播作业前,对种子进行包衣造粒,不仅可以提高发芽率,还可以防止鸟兽啄食,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鄂托克旗林业局在经营设计中,坚持贴近自然的原则,充分体现经营设计的高质量和可行性,注重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土壤结构和原始植被,确保适者适。在选择树种时,本地树种是首选。在造林方法上,应以类似自然生长状态的方式推广,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近年来,鄂托克旗林业不断发展,造林面积占全市的比重。以科技创新和技术人员合同制为突破口,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并多次获奖:鄂托克旗于2009年被授予“中国绿旗”荣誉称号,其林业局于2017年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突破传统模式,让青山绿水成为金山银山

鄂托克旗是以畜牧业经济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阿尔巴白绒山羊的原产地,因其“纤维宝石”和“软黄金”而闻名于国内外。上世纪末,羊绒“软黄金”迅速流行,激发了鄂托克旗的育种热情。在发展的高峰期,一个家庭的山羊数量可以达到1000-2000只以上,单位面积的实际平均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超载意味着大面积的草原和植被被破坏,大面积的黄沙开始显示出凶猛的特征,逐渐侵蚀过去美丽的草原。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生态需要被子,农牧民需要门票。为了解决林牧矛盾,一个方面的发展往往会限制另一个方面的发展,但聪明的鄂托克族已经为林牧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双赢的道路。他们通过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把几千年来的“靠天养畜”转变为标准化的家庭饲养,通过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打开了又一扇大门,实现了对传统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鄂托克旗积极探索,努力总结,勇于创新。针对近十年来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适宜春、夏、秋三季种植的柠条为主要造林树种,不仅符合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原则,而且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结合当地农牧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的自主增长机制,解决了生态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生态建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理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鄂托克旗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窄林带、宽草带造林模式。每年形成大量优质饲草、枝叶,近年来通过调动社会积极性大力发展的柠条、毛白杨等高蛋白灌木成为平茬后重要的优质饲料来源,成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鄂托克旗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开拓、探索和自我突破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此时,鄂托克旗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新一轮林业生态建设又开始了,鼓点越来越密集。在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让我们继续期待鄂托克旗在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标题:鄂旗用二十年干回了绿水青山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