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37字,读完约6分钟

乡村画外音:

子海子村位于鄂托克前旗成川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这里有黑色突起的汉墓和“十里巷”自然风景区。全村地处北纬37度的优质果蔬经济带,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全市农村振兴的示范村。地方政府立足区域优势,以“红色发展培训基地”、“十里走廊”等项目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描绘出以“红色+绿色”为主色调的新农村振兴图景。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从成川镇出发,沿216省道向东行驶,很快到达苏巴海子村村委会。乡间小路笔直向前,两旁的“竹柳”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枝叶繁茂。微风吹过,绿叶生长。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承川镇包村干部康指着面前的柳树林说:“这里就是有名的‘十里走廊’,承川红色发展训练基地也在这里。”

“十里走廊”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属无定河流域。它曾经是沼泽下湿滩平原的水库。它曾是苏巴海子、大厂子和大沟湾村灌溉土地的唯一水源。灌区形成了“田成块,路成网,树成排”的景观。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十分壮观,东西长5公里,所以人们称之为“十里走廊”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以前的水库被芦苇环绕,植被茂盛,水鸟栖息,生态环境优美。这是人们体验古道、森林和农场生活的天堂。后来,水位下降,水库的灌溉用水功能逐渐减弱,而水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干涸,”介绍说。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近年来,为保护“十里长廊”柳林,鄂托克旗委政府以“百企扶百村”为契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促进植被恢复,加强生态建设。现在,当地的植被恢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苏巴海子依托十里走廊柳树林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景观基础,保留当地原生态的先天优势,充分挖掘潜在开发价值。苏巴海子围绕“红色研究”和“户外发展”两个方向,建设了集“党性教育、国防教育、民兵训练、急救训练、素质拓展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学习基地。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与到处都是绿色植物形成对比的是,“一锅饭”餐厅以“红色”为背景色。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体验“送红军十里”,穿着红色制服走在“十里长廊”,自己做红军饭,感受艰苦岁月。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一壶米’是我们利用老村委会的闲置资源创造的红色研究点。学生们可以选择当地的食材,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饭菜。”康介绍说,“饭菜简单又实惠,而且都是农家饭。一家人吃饭不需要多少钱。”同时,餐厅还提供免费的全谷物和自产蔬菜,客人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一锅米饭”研究点优先考虑贫困家庭生产的绿色有机配料,并允许村民通过当地村民帮助厨房参与集体经济。”城川镇副镇长、苏坝海子村党支部书记刘介绍。同时,苏巴海子村通过公开招标将集体食堂承包给外界,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还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互利共赢。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现在,成川国家干部学院和成川红色发展基地把学生和游客培养成一盆米,体验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一起吃饭、生活、工作。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苏巴海子村在做好“红色扩张基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同时,利用“十里长廊”柳林做好了“绿色”工作,真正帮助农民增收。

当地村民苗夏菊(音译)曾经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镇上读书,家里还有20多亩灌溉地。当她不忙的时候,她和丈夫出去工作,她的收入很稳定。然而,长子在2018年不幸被诊断为白血病的消息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生活。为了善待孩子,让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夫妇俩不仅把积蓄花在了家里,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钱,生活变得很困难。那年年底,苗族夏菊的家庭被确定为贫困家庭。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当你不忙的时候,你可以做柳工,一个月挣1000多元."苗夏菊一边做家务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我在旗招商局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上工作,月薪近2000元。我丈夫一年挣20,000元在外面工作,还有22英亩种植玉米的灌溉地。不久就能还清看病的欠款。”此时,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被认定为贫困家庭后,该村为苗族夏菊的家庭提供了准确的帮助。去年底,苗夏菊一家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目前,“十里走廊”柳条合作社已经在苏巴海子村成立,柳条厂也已经成立。当地用藤柳编织各种手工艺品,如篮子和草帽。通过手工艺品的生产经验和销售,它走上了现代手工艺品发展的新道路,弘扬了传统文化,用创新点亮了“旧工艺品”。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苏巴海子村引进鄂连旗吕雯集团,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一体化、土地租赁、组织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输出劳务等方式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目前,全村共投入合作社土地1100亩,其中集体500亩,个人600亩,涉及农牧民100多人。年底时,村民可以按股分红。”刘对说道。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从前,在苏巴海子村有10户人家像苗夏菊家一样因病或因学习而贫困。2019年,随着最后四个家庭摆脱贫困,全村实现了"零贫困家庭"的目标。

本着“以资源为基础,以分支机构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发展思路,推进“分支机构+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以土地股份、土地流转、租代包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刘介绍。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基于红色,关注绿色。苏巴海子村突破了传统种植业发展的瓶颈,走上了红色旅游致富的发展道路。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碰撞下,苏巴海子村乡村振兴的“火花”被擦出。如今,“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苏巴海子村正在奏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农村”的歌曲,描绘出一幅与美丽的、正在成长的同龄人一起幸福快乐的画面。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角色实际声音:

城川镇副镇长、村党支部书记刘:“红绿一体化使农牧民吃到了‘旅游餐’,不仅改善了城川镇红色研究的‘内循环’,也促进了苏坝海子村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整合和共享,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村民苗夏菊(音译)说:“现在,我也成了一个‘月薪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也能很好地照顾两个孩子学习。岳父和岳母帮忙喂了8头猪。现在生猪市场很好,今年的收入会很好!”

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标题:苏坝海子村“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新图景——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