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09字,读完约14分钟

在八宝山殡仪馆从业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滕兴才 实习生 谭伟 陈兴忠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08-3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杨薇薇21岁遗体整容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毕业

“有一次,一个少女不幸去世。 她有双胞胎妹妹。 看到一个人在外面,一个人在里面静静躺着,我自己很痛苦。 整容,我特别给了她一张小卡片。 ”。 张祺25岁遗体整容师以前在中关村做软件开发工作 “遗体整容,从一开始看就很不舒服,一直到整容结束都很平静,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作品。 有些家庭说:“没想到能恢复这么好。” 这样的认识会给我们带来动力。 “ 董子毅23岁服务中心在班引诱员部队复员 ”有一次,灵车来了之后,我也先看了死亡说明和死者的身份证,登记了新闻。 后来看身份证,死者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我心里怦怦直跳,脑子一片空白。 我调整了情绪,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服务。 回去的时候,那个女孩的母亲对我说“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哭了。 ” 陈晨27岁商谈办公室接待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 “我不想放哀乐进去。 每次按下开始按钮,那种心情最痛苦。 一次送一个身体,不管长幼……” 八宝山殡仪馆,前段时间在《信息联播》出现的地方,被遗体整形师张祺认为“其实并不神秘”。 在这里,逝者都可以体面、有尊严地告别自己的人生。 在八宝山殡仪馆,多名年轻员工来往,分布在引诱班、咨询室、遗体整形室、火葬场等单位。 服务中心邀请了班级引导员董子毅,与业务室接待员陈晨、遗体整形师张祺和杨薇薇进行了协商,日前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尊重遗体,把他送到亲人 2003年非典以前,张祺在中关村从事软件开发工作,非典之后跳槽到殡仪馆上班,工作的是遗体整形。 他笑着对记者说:“这个领域有点广阔。”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这个,感觉很不可思议。 这也是艺术吧。 遗体整容,从一开始看就不舒服,到整容为止都很平稳,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作品。 如果你尽全力把所有的遗体都做完整,就会有成就感。 有些人因为交通事故遗体不完整,我们让他恢复了。 家人说:“没想到能恢复这么好。” 这样的认识会给我们带来动力。 “ 今年25岁的张祺从事遗体整形已经6年多了,但他说:“我年轻,没有经验。” 对他来说,殡仪馆的工作又多又杂,简单地说也就几个字。 一般来说,遗体整容的过程是先洗脸,打底色,画眉毛,画嘴,涂腮红,整理衣服。 遗体的肤色发黑,红色,紫色,什么颜色都有。 最后我们把他化妆成普通肤色,让他和活人一样。 “这也是手工工作。 很多细微的差异,除了大师能看到之外,谁也看不到。 例如,在神态方面,反正学好了很平静,肤色更自然。 我们还比大师差得多。 包括搭配是否合适等,如果不长期在这一行,这些你是看不见的。 ”。 今年27岁的陈晨,大学毕业后在杂志社实习了半年,2006年因竞争招聘来到八宝山殡仪馆,现在在服务中心的谈判办公室工作。 她的事业第一是前期向家人介绍灵车的告别观察事项,负责安排告别大厅。 在大学学习财务管理的她,性格爽朗,对着记者总是笑。 “我们朋友之间问‘你在哪里工作’,我说‘在八宝山’。 朋友说:“算了,那份工作不错。 ”。 陈晨告诉记者:“现在找工作那么难,能在这里工作很踏实。” 今年刚21岁的杨薇薇薇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八宝山殡仪馆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 她两年前在学校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时候转到了专业葬礼专业,上了遗体整形、遗体防腐、殡仪馆、火葬机操作等课。 “第一次接触遗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抵抗,今后就好了。 穿着上班防护的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不恶心。 ”。 杨薇薇第一次接触遗体是在通州殡仪馆进行实训的时候,她说:“没什么感觉,非常平静。 我觉得应该把那个作为工作好好做,但其实没那么想。 有时候掀开白布,那具遗体睁开眼睛看着你,我轻轻地合上了它。 什么惨状我都见过。 看多了就有习性。 ”。 关于日本电影《入殓师》,杨薇薇薇说:“电影里入殓师的工作节奏太慢了,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数量非常多,不允许你这么慢慢地调整。 我们的工作和电影里的东西不能放在一起。 没有比较的可能性。 电影可以唯美欣赏,但我们这里做不到。 一旦沉迷于某个身体,其他人就应该着急。 ”。 杨薇薇告诉记者,八宝山殡仪馆每年对约1万多具遗体进行整形的情况是全国最多的。 “我将在一周内对30多具遗体进行整形。 从实习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人了。 ”。 她说 张祺告诉记者,遗体整容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难度低10分钟左右,高难度需要半天,好几天。 “有人冻得很厉害,也有人冻得不厉害,脂肪的厚度也不一样。 遗体上有洞的人还得缝……所以没时间了,总之必须把他弄干净。 自然,安静,就像睡觉一样。 家人很满意。 这是标准。 ”。 “有时在食堂吃饭,吃到一半接受任务,为了遗体的整形而跳出来,结束后回来继续吃。 ”。 实习还不到半年的杨薇薇已经习惯了这个。 “没办法。 那个不能饿哦。 饭还得吃。 大多数人不能做这项工作。 ”。 “从事这一行,必须心情好,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很强。 必须尊重这项事业,尊重遗体。 就算把遗体翻过来也要支撑,轻轻翻过来,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就行了。 不能对遗体有抵触感,不能感到脏,不能碰。 ”。 杨薇薇向遗体整形师介绍了必要的素质,头说。 很多时候,在街上看到路人,张祺的第一反应是看他是否整容。 “看到别人的脚很粗,很难找到动脉,我觉得打防腐剂很不方便。 这是职业病吧。 ’他说。张祺的手机和电脑里保存着很多照片,我对自己做的遗体整容很满意。 6年多来,他手上的遗体有数千具。 在生活像往常一样 和记者说话的时候,杨薇薇一直笑着。 杨薇薇薇每天起床把闹钟的时间定在4点20分。 因为住的地方离单位很远,所以中途要花一个多小时乘车。 她6点赶到殡仪馆,不得不忙到下午3点45分。 她介绍说,因为正常的业务是早上,所以这也是北方的风俗习性。 “下班回家大多数时间是洗澡、睡觉。 因为我早上起得很早。 平时周末吃、喝、玩,和大家一样,没什么不同。 我们也是人啊,我们不是怪物啊” 陈晨和多个女孩一样,喜欢看书,喜欢看动画片,她也喜欢看鬼片。 “在美国拍的恐怖电影很血腥。 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看到的也不算什么。 ”她笑着说:“看到它纯粹是放松自己。” 陈晨告诉记者,单位经常开展一些业余活动,包括拔河比赛、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年轻人当然是其中最活跃的。 五四青年节,单位又组织了出去爬山。 “害怕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通过这些活动来减少减压。 ”。 她说 据八宝山殡仪馆馆长康季坤介绍,在北方举行葬礼通常是上午,所以下午年轻员工也会去找同学和朋友,自己活跃一下自己。 “公司也进行了调查,了解如何调节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一点活动来调节他们的生活。 ”。 八宝山殡仪馆有员工的房子,其中有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 空闲的时候,很多年轻员工也在里面打羽毛球、踢球、跳绳。 殡仪馆每两个月会邀请心理老师一点一点地给职员上课。 上课时,闭上眼睛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诉说自己的压抑。 杨薇薇薇说:“从事这项工作,对我的恋爱也没有什么影响。 男朋友的大学还没有毕业。 我们是高中同学。 他明白,支持我的想法。 这个职业没有什么禁忌。 我觉得学习葬礼的专业,能在八宝山工作很好。 生活和往常一样。 ”。 “和朋友的祝膳一样去”张祺笑着甩开手臂,“什么时代来了” “我们也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早上来的时候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行。 上班的时候换衣服。 刚来的时候,我穿了一件大红上衣,还很尴尬。 他们说没事。 上班换就行了。 我喜欢穿各种颜色,红色、黑色和蓝色都喜欢。 ”杨薇薇笑着说。 “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也没有。 我在高中有特别好的朋友。 她在庆祝结婚。 我和她在开玩笑。 我们反而很好,让我们做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件事。 杨薇薇向前笑了笑。 关于工资,杨薇薇说:“其实并不碍事,我现在1000元以上,扣除‘五险一金’只有800元。 我现在也没有灰色收入。 但是很开心。” 因为接触了冰冷的遗体,而目睹了无数死亡的年轻人,比普通人更深刻地理解生命。 陈晨说,她不想放哀乐进去。 “每次按下开始按钮,那种心情最痛苦。 一次送一个身体,不论长幼……” “人必须好好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强,而且快乐”张祺的想法很简单,很简单。 “不用太在意名利,人生面前有钱、有权力、有什么想要的东西。 最后,还不是一堆骨灰吗? ”。 使命第一,感动总是 张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参与了包括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遗体的整形。 “因为从上到下都安排了任务,所以他们信任你才能让你做这么重要的工作,所以自己这一环是没错的。 ”。 张祺说。 今年1月,他曾整形为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他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一共六个人完成了这项工作。 让他们有尊严地与祖国人民见面,有尊严地离开,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全球性的直播,所以请密切注意我们的细节。 ”。 他介绍说,由于途中很花时间,遗体高度腐烂,味道很大,脱了他们的衣服也可以剥皮。 “我们不能一起给他们出殡,冲洗,给遗体带来异味。 然后消毒,穿衣,化妆,最后封棺材。 化妆的时候必须特别观察。 因为遗体已经高度腐烂了。 整理好了还得把他的衣服都弄平。 进入棺材时即使是服装角,领带的卡也必须正确。 ”。 “全世界转播的前一天,我们从中午12点到晚上9点进行。 第二天的告别仪式要早一点来,要补妆。 那天晚上几乎睡不着,睡不着。 因为中途如果有什么紧急任务,必须马上赶到” 第二天,看到我们整容的遗体面对那么多场景,导师有很多的时候,张祺“很有成就感”。 陈晨也经历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后事。 她介绍说,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的服务项目和老百姓的差不多,只是有固定的告别仪式。 “播音员罗京老师的告别会上来了很多人。 我们必须控制现场。 因为群众是没有组织来的,如果秩序混乱,告别厅会非常危险。 我们要组织大家站在队伍里,组织从哪个门进入哪个门,细化所有环节。 ”。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殡仪馆的年轻人也有追星情结。 陈晨说,在八宝山殡仪馆可以见到很多名人,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比看名人更重要。 “有一年,一位明星的母亲去世了。 在那种情况下,不能像酒店和机场的工作人员那样大喊“哎呀,看谁来了”。 必须抑制自己的感情,好好处理自己的事件。 “ 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几个年轻人的开朗令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无聊的采访过程中笑声不断。 当然,这些年轻人也经常不知不觉地讲述经历的生死离别给他们带来的感动。 “有一次,不幸女孩去世了,有一对双胞胎妹妹。 看到一个人在外面,一个人在里面静静躺着,自己很痛苦。 整容,我特别给了她一张小卡片。 ”。 杨薇薇悄悄地向记者诉说。 “今后看到少女的遗体,会很遗憾。 ”。 陈晨在她的工作单位也经常被感动。 “有一次,家人急着骨灰回老家,来晚了,告诉我之后,我跑到火葬厂,帮助协调。 我拿出瓮的时候,家里老人和年轻人很少,在那么多人面前跪着,我马上就一个人去救了。 他非常感谢我的家人。 ”。 她一本正经地说:“在别人最脆弱的时候,我能帮助他们,我觉得这个职业很神圣。” 部队复员的董子毅,目前在服务中心招徕班工作,首要是陪同遗属在殡仪馆解决诸事。 这包括告别会的组织、花环的焚烧、会计、骨灰盒的选择等。 董子毅说:“去年有一个普通的告别会。 灵车来了之后,我也会像往常一样看死亡说明和死者的身份证,然后登记新闻。 我看了那个身份证,去世的人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我心里怦怦直跳,头一片空白了。 我调整了情绪,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服务。 回去的时候,那个女孩的母亲对我说“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哭了。 ” 据实力派年轻员工 康馆长介绍,八宝山殡仪馆目前每个单位都有年轻人,年轻员工和老员工的比例为1:2,共有约80人。 面对一群充满活力的员工,康馆长供认年轻员工确实做得很好。 陈晨认为,年轻员工和老员工之间没有一点思想冲突,而是始终相互学习。 “现在,电脑系统一定是我们的年轻员工。 那个老师傅必须问他们。 但是,哪怕只是一点点师傅接待人的经验,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 关于将来,张祺和杨薇薇对记者说,想一直干下去。 “坦率地说,这是一份比较高尚的工作,需要经常有人去做。 往小了说,这里是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 为什么要放弃呢? 而且在这个行业里,做的时间越长越吃香,工作经验慢慢丰富起来了。 ”。 张祺认为八宝山的年轻人是实力“选手”。 他说:“我们年轻人,如果从八宝山出来到另一家殡仪馆工作,绝对可以独挡一面。”这些实力“选手”进入八宝山殡仪馆也很难。 康馆长表示,八宝山殡仪馆每年招收6~7人左右,但申请人特别多,最终能进入殡仪馆工作的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 “现在社会上应聘非常多,比如今年招了30多人,200多人应聘,而且要求条件也是大专应届毕业生。 ”。 康馆长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应聘的人非常多。 面试、笔试、训练也在继续。 ” 她还向记者表明,明年招聘的对象将发生变化,招聘专业人才。 “现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坎馆长说。 相关文章: 殡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较好

标题:“在八宝山殡仪馆从业的年轻人”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