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67字,读完约5分钟

到北京也没忘记岳母 ——好人谢延信进京记 2007-02-14 濮阳信息港记者 朱继东 姜雪丽 2月4日、5日、6日这三天,用谢延信的话来讲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应几家中央信息单位记者的邀请,谢延信第一次走出河南,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到北京……

谢延信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这几乎是采访过所有谢延信的记者印象最深的。 但是,这句话中木讷的河南焦作煤矿工人,33年如一日照顾已故的前妻生病的父母和弟弟,其大孝爱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 终于在天安门城楼 2月4日21时14分,谢延信和他的妻子谢粉香坐上了长治北至北京的列车。 此次,陪同谢延信来到北京的焦煤集团党委推进部副部长薛长明告诉记者,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谢延信一夜未眠,车一停,就问随行的工作人员“到北京了吗?” 不,到了北京就叫你。 “去天安门吧! ’刚下火车,谢延信不顾旅途劳累,提议去天安门广场。 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仰望高高悬挂的毛主席画像,谢延信很久没说话了,闪烁的泪花在眼里。 凝视了5分钟后,他向毛主席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记者指着眼前的景色向谢延信介绍:那是人民大会堂,那是毛主席纪念堂,那是国家博物馆……谢延信专心听着,开心得像个孩子。 随行人员把刚买的毛主席纪念徽章挂在谢延信的胸前。 戴上毛主席的徽章,他让大家拍照,一张张,幸福洋溢在脸上。 焦煤集团鑫珠春工业企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明军告诉记者:“我从没见过他这么开心。” 在购买纪念品的柜台前,谢延信盯着毛主席半身的雕像,不愿离开。 工作人员为他买了这座雕像,但谢延信爱不释手,又看了看。 下了天安门城楼,问谢延信有什么感受时,他坦率地笑着回答。 “感觉很好,这一切,我从没做过梦。 ”。 北海写“孝”感动游客 刚登上天安门城楼时,谢延信问记者:“不是还有一座大白塔吗?” 记者知道他指的是北海公园。 下了天安门城楼,谢延信一行人到了北海公园。 在北海公园广场,一位老同志冒着巨款在地上练习书法。 沉迷书法的谢延信站在那里看着,久久不想离开。 也许是看透了他的想法,薛长明、张明军马上给他买了一支蘸着水练字的大毛笔。 接到大笔后,谢延信没怎么想,写了一个大大的“孝”字,许多游客都停下来观望。 记者简单介绍了谢延信的事迹后,周围游客热情鼓掌,握手致意,拍照留念。 那位练习书法的老同志拉着谢延信的手说:“真好。 做得很好呢。 你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作为人做得更好。 ”。 在跟踪采访的谢延信中,一位游客拉着记者的手说:“孝道是中华民族以前传下来的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应该发扬光大以前传下来的美德。 记者应该多传播谢师傅这样的平民榜样。 ” 根据有关安排,2月5日下午,谢延信在同一个33年结识了赡养6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的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农村女林秀贞,并在中央电视台的信息接待厅录制了现场,紧紧握住了两人的手。 林秀贞握着谢延信的手说:“看到你的事迹我很感动。 33年,好辛苦啊! ’她对谢延信现在的妻子谢粉香说:“弟妹也不简单啊! ”。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世峰握着谢延信的手说:“谢师傅,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 “该做的事,该做的事! ’谢延信微笑着这样回答。 回去告诉孩子做个好人 2月6日,谢延信一大早就起床“看”毛主席纪念堂。 在毛主席纪念堂外面排队时,谢延信的表情很集中。 记者问了他几句,但他没有回答。 但是,当看到80多岁的老人排在队伍的后面时,谢延信急忙走过去把老人排在自己前面,支撑着老人。 终于进入纪念堂,谢延信和谢粉香在毛主席的塑像前放了两瓶黄菊,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 两个人都眼睛湿润了。 一走出仰卧大厅,他就感到非常留恋。 “怎么时间这么短! ” 在纪念堂南大厅,谢延信看着刻在大理石墙面上的毛泽东诗,默默地读着。 当我问及是否熟悉毛泽东的著作时,谢延信马上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向记者呼吁——高尚的人、纯洁的人、道德的人、远离低级趣味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 “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给了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纪念堂门口,谢延信夫妇买了几张毛主席徽章。 他说:“把徽章带回去给孩子,我会告诉孩子好好做人。 ”。 给岳母和弟弟好吃 这次去北京,除了几枚毛主席的徽章,谢延信没有给自己买什么,而是特意为岳母买了北京烤鸭和“稻香村”的点心。 谢延信到北京后,一直担心去买有北京特色的食品,同时老人喜欢吃。 他对记者说:“我想给老人带回一些柔软的东西和一些东西。 我婆婆没来过北京。 她老了,不容易来。 必须让他吃北京的好吃的东西。 ”。 “老谢是老谢,来到北京还没忘记自己的岳母。 ”。 听了谢延信的话,采访的女记者哽咽了。 陪谢延信买烤鸭和点心的时候,记者给他吃过烤鸭吗? 他有点不好意思说“也没见过面”。 记者劝他多买一些,但谢延信摇了摇头。 “买多了要花太多钱,只要岳母、弟弟能吃就行了。 ”。 虽然现在的谢延信出名了,但他依然和以前一样。 孝敬老人、帮助别人……记者问:“你和以前有什么变化吗? ”。 谢延信说:“我不会变。 以前怎么了,今后怎么办? 最大的变化是,在社会各界关心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变了很多。 我想尽全力帮助更多想帮助的人。 ”。 濮阳信息港北京2月13日电

标题:“到北京也没忘记岳母”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22118.html